本文目录一览:
- 1、神级预言黑客帝国,我们真的是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吗?
- 2、10年前旅行者2返回神秘信号,至今无法破解,当时发生了什么?
- 3、令科学界胆战心惊的费米悖论,实在太可怕了
- 4、在太阳系真的发现第十大行星吗?
神级预言黑客帝国,我们真的是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吗?
电影《黑客帝国》可以说是一代科幻的鼻祖,放到现在,我也难以想象那个时代的思想比现在还有超前。这部电影围绕了一个核心:人类生活在虚拟世界。真的有够天马行空,但是有时候我们又自顾怀疑:人类真的生活在模拟中吗?
无数哲学家、物理学家、技术专家,一直在努力思考我们的现实可能是一个虚拟投影。有些人试图找出我们能辨别我们是否是模拟生物的方法,甚至还有其他人试图计算我们成为虚拟实体的可能性。现在,一项新的分析表明,我们生活在基本现实中的可能性是相当平均的,这意味着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被模拟的存在。但这项研究也表明,如果人类能够发展出模拟有意识的生物的能力,那么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其他人电脑里的虚拟居民。
博斯特罗姆的三命题
2003年,博斯特罗姆设想了一个技术娴熟的文明,它拥有巨大的计算能力,需要一小部分这种能力来模拟新的现实,其中有意识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模拟论证表明,在下面的三重困境中,至少有一个命题是正确的:首先,人类几乎总是在达到模拟悟性阶段之前就灭绝了。第二,即使人类进入了那个阶段,他们也不太可能对模拟自己祖先的过去感兴趣。第三,我们生活在模拟中的概率接近1。
在博斯特罗姆之前,电影《黑客帝国》已经尽其所能普及模拟现实的概念。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庄周的蝴蝶梦,这一思想在东西方哲学传统中有着深厚的渊源。最近,埃隆·马斯克在2016年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我们的现实是一个模拟的概念:“我们处于基本现实的可能性是十亿分之一。”。
为了更好地处理博斯特罗姆的模拟论证,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大卫·基平决定求助于贝叶斯推理。这类分析使用了贝叶斯定理,该定理以18世纪英国统计学家兼大臣托马斯·贝耶斯的名字命名。贝叶斯分析允许人们通过首先对被分析的事物做出假设(赋予它一个“先验”概率),来计算某件事情发生的几率(称为“后验”概率)。
验证
基平一开始就把这三个难题变成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他把命题1和2分解成一个陈述,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最终的结果是没有模拟。因此,这个困境使一个物理假设(没有模拟)与模拟假设相悖。基平说:“你只要给这些模型分配一个先验概率。“我们只是假设无差异原则,这是当你没有任何数据或倾向时的默认假设。”
分析的下一个阶段需要思考“假释”现实,即可以产生其他现实的“未诞生”现实,即不能模拟后代现实的“未诞生”现实。如果物理假设是真的,那么我们生活在未出生的宇宙中的概率就很容易计算出来:它将是100%。基平随后指出,即使在模拟假设中,大多数模拟的现实也会是未诞生的。这是因为随着模拟产生了更多的模拟,每一个下一代可用的计算资源将减少到这样一个地步,即绝大多数的现实将是那些没有必要的计算能力来模拟能够承载有意识存在的后代实相。
把所有这些都放到一个贝叶斯公式中,答案就出来了:我们生活在基本现实中的后验概率,与我们是一个模拟的后验概率几乎相同,概率只会稍微偏向基本现实。基平分析的结果是,根据目前的证据,马斯克认为我们生活在基本现实中的概率是十亿分之一,这是错误的。
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数学专家霍曼·奥哈迪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模拟具有无限的计算能力,你就不可能看到你生活在虚拟现实中,因为它可以计算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达到你想要的真实程度。如果这个东西能被检测到,你必须从计算资源有限的原则出发。”
虚拟钥匙:量子
对奥哈迪来说,寻找这种计算捷径所产生的潜在悖论的最有希望的方法是通过量子物理实验。量子系统可以以叠加态存在,这种叠加可以用一种叫做波函数的数学抽象来描述。在标准量子力学中,观察行为会导致波函数随机崩塌为许多可能的状态之一。物理学家们在崩溃过程是真实的还是仅仅反映了我们对系统的认识的变化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
为此,奥哈迪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双缝实验的五种概念变化,每一种都是为了让模拟出错。但他承认,在现阶段不可能知道这样的实验是否可行。哈多维说,这些只是猜测。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物理学家佐赫达沃迪(zohrehdavoudi)也接受了这样一种想法:用有限的计算资源进行模拟可以揭示自己。她的工作集中在强大的相互作用,或强大的核力量,大自然的四种基本力量之一。描述强相互作用的方程组把夸克凝聚在一起形成质子和中子,它们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无法解析求解。为了理解强相互作用,物理学家被迫进行数值模拟。与任何假定的拥有无限计算能力的超文明不同,它们必须依靠快捷方式使这些模拟在计算上可行,通常是通过考虑时空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迄今为止,研究人员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最先进的结果是模拟了一个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
就算人类世界是模拟,那么模拟假设必然是精心设计的,假设现实嵌套在现实之上,以及模拟实体,它们永远无法分辨它们在模拟中。也许我们生活在基本的现实中,但是处处透着虚拟
10年前旅行者2返回神秘信号,至今无法破解,当时发生了什么?
旅行者2号是美国在1977年8月发射的一颗深空探测器,它还有一颗姊妹探测器为旅行者1号,在同年的9月被发射升空。
这两个探测器是人类对外太阳系行星、卫星,以及星际空间前所未有的一次探索任务,它们的发射时间也正好赶上了176年难得一遇的行星特殊几何排列。
因此它们可以利用更短的时间、更加节能的方式通过各大行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快速的飞到太阳系的边缘。
如果没有行星引力的帮助,完成整个外太阳系的天体探测至少也需要30年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12年就可以完成以上的任务。
这两个探测器分别拜访了木星及其四颗伽利略卫星,土星及其卫星,尤其是对土卫六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探测,最后旅行者二号拜访了天王星和海王星。
在完成行星探测任务以后,这两个探测器依然肩负使命,向银河系中心进发,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非常太阳系太阳圈层的人造物体。
并且开始对太阳系边缘以及星际空间介质进行调查,你认为这样就完了?并没有,它们还有一项更为惊人的任务,这也可以说是人类向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送的第一份大礼。
在这两颗探测器上携带着一个镀金的铜质唱片,外径30公分,唱片上面的内容包括了地球上各种族的55种语言,各种动物的叫声。
还有歌曲、不同语言录制的问候语,不仅如此上面还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人类身处太阳系的位置,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介绍,以及人体结构示意图,人类的文明、科技、甚至是繁殖方式。
总的来说,这两颗探测器上面搭载着人类向外星生命示好、谦卑的态度,就像小孩子见了大人一样的恭敬。
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问候内容中就可以看出来以上的态度:
“这是一份来自一个遥远的小小世界的礼物。上面记载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科学、我们的影像、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我们正努力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希望能够进入你们的时代。”
这两个探测器据估计还能和人类保持5年的通讯时间,在这之后它们就会游荡在银河系中,人类希望有朝一日它们能够被智慧生命捕获,获取上面的内容。
这种做法是福是祸,未来的事我们谁也说不清楚。
2012年5月,旅行者1号在距离地球大约180亿公里的位置率先进入星际空间,旅行者2号由于速度较慢,且任务较多(因为它还去往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在2018年12月才宣布进入星际空间。
但是在2010年的5月10号,当时旅行者2号距离地球150亿公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过去的连续几周内,旅行者2号开始向地球发送了一连串的神秘信号。
这些信号以一种未知数据格式传回地球,所有的工程人员无法破解这些数据,不知道这些数据隐藏了哪些含义。
根据物理天文学美国宇航局专家凯文·贝恩斯的说法是:“在距离地球大约150亿公里的地方,探测器突然开始用一种他们永远无法理解的语言发送数据。”
当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有什么东西或者是什么人,改变了探测器的通讯系统,一时间传言四起。
有人就觉得是地球上的黑客侵入了旅行者2号,并且以恶作剧的方式在给NASA发送信号,NASA还对此专门进行了调查,并没有任何结果。
德国学者哈特维希·豪斯多夫认为,旅行者2号可能已经被外星生命控制,接管,重新编程了探测器的通讯系统它们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与地球联系,但我们无法看懂它们的信号格式。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这件事的真相。
NASA当时并未对豪斯多夫所说的言论做出任何回应。可能心虚,可能是因为他在胡说八道,不想理睬。因此一些阴谋论者指责NASA自2010年以来一直隐瞒事件细节,试图掩盖事实真相。
不过当时在5月20号一切却恢复了正常,NASA最后的解释是:这一切的原因都是计算机的一个比特发生了翻转了,使得传输的数据无法读取。
原因是机上电脑内存中的一个小点翻转,探测器既没有被重新编程,也没有被劫持。虽然传回来的数据无法辨认。
但NASA仍能得到飞船的健康数据,显示一切都很正常。很可能是一个自然的外部因素导致了比特发生翻转。
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就是来自星际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也就是宇宙射线击中探测器造成的。
上世纪90年代NASA委托IBM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IBM的调查发现地球上的计算机每个月每256兆内存中就会出现一次宇宙射线引发的错误。
旅行者2号位于太阳系的边缘,那里的宇宙辐射源更加强烈。因此宇宙射线很容易导致的软件发生错误。
不过在此之后,旅行者号到今天已经飞出了非常远的距离,上图是我今天造成截的旅行者号的状态,1号距离我们大约222亿公里,2号大约为185亿公里。
它们探测到的宇宙射线越来越高,越往外飞等离子体的密度越高。
从2010年之后,两个探测器一切正常,并没有再发现通讯异常,如果上次的通讯是因为宇宙射线,那么现在如此高密度的宇宙射线,为何没有再次发生异常呢?
这一点不得而知。不过,我们也不用担心阴谋论者所说的被外星人劫持,因为它们被设计的时候就是想被外星人发现。
这不正中人类的下怀吗?我们送了这么大的一份礼物,没有人收,多可惜!
令科学界胆战心惊的费米悖论,实在太可怕了
我们在布满星辰的夜晚,抬起头仰望万丈夜空,看着漫天的星星,有些人可能会感叹夜空的美好,会被天外辽阔无尽的宇宙而震撼,但有些人会因此产生危机感,而在很多年前的物理学家费米就曾有着这样的感受:
繁星密布的夜空看起来非常壮观,但我们只看到附近的地方。 在观星的最佳夜晚,我们可以看到约2500颗恒星,大约是银河系中恒星数量的百分之一。 这2,500颗恒星中的大多数距离我们不到1000光年,大约是银河系直径的一百分之一。 那么当谈论到这些有关星系的问题时,一个恒古不变的问题始终都会萦绕在我们心头:“在地球之外的地方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生命体系呢?“这个问题也是科学界一直讨论得最激烈的话题。
当然那些民间传说是不可信的。地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会不会是高等生物园的动物园?又会不会我们就是外星人,是被高等文明放入地球的?又或者我们就是现在最先进的文明?又或者等地球文明成长到一个地步之后,就会被抹杀呢?又或者地球如同黑客帝国一样只是一堆数据....
在我们现在生活的同时,我们正处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已经拥有了我们前辈所渴望的技术。 他们认为云中还有其他事物,但是他们缺乏技术支持。 睡眠勒死了手臂。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不仅飞离了他们所居住的星球,而且飞得更远了。
但是,看到宇宙有多么广阔之后,我们所生活的科学技术文明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相对于如此广阔的宇宙,我们的人类群体就像大象和蚂蚁之间的对比,很小。 就像尘土一样,即使我们拥有很多技术,也不会影响宇宙的方向。
在1940年代,一位天文学家将宇宙的层次划分为三个阶段,但这并不是最完整的分类。 结果,在后代其他科学家的努力下,这3个阶段又增加了4个阶段,成为7个阶段。 对于这7个文明,我们甚至还没有达到文明1级,而我们仍处于0.73文明级,这意味着我们的文明还没有达到星球级。
人类一直存在到现在。 根据研究,它已经持续了数百万年。 到目前为止,它甚至还没有达到最基本的一流文明。 您可以看到这些其他先进文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科学家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推断出,在我们的文明之上有如此众多的先进文明? 这与费米悖论有很大关系。
“费米悖论”,“光的恒定速度理论”和“平行世界”理论被统称为世界的三大恐怖理论。它们之所以令人恐惧,是因为它们都与外星生命息息相关。至于费米悖论,在人们观察到宇宙之后,他们的争论变得更加激烈。因为当人们看到广阔的宇宙时,他们相信某个宇宙深处存在着像地球这样的存在,因此他们也可以拥有像人类一样的生物存在。我们并不孤单。
由于我们不是唯一的,如果其他星球上的其他智慧生物可以在恒星之间传播,它们肯定会领先于我们的文明,并且它们的 历史 比我们更长,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听说过外国恒星。 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外星人的存在。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证据?
费米悖论可以用两种方式表达。一种是“为什么没有发现外星人或外星物体?”如果星际旅行是可行的,即使您乘坐人工建造的太空船缓慢旅行,征服银河也只需要5到5000万年。即使不考虑宇宙规模,在地质规模上也是相当短的时间。因为有许多恒星比太阳还早,或者由于智能生命可能已经发展得更早,所以问题是为什么银河系尚未被殖民。即使对所有外来文明来说殖民化都是不切实际或不希望的,大规模星际 探索 仍将是可能的(理论 探索 方法和探测器将在下面详细讨论)。但是,殖民和 探索 的证据尚未被接受。
星际旅行次数的问题足以解释为什么缺乏关于地球外星生命的证据。但是第二种方式变成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智能生活的迹象?'',因为足够先进的文明应该能够在可观察到的宇宙的更大范围内看到自己。尽管这些文明非常罕见,但有关规模问题的讨论表明,它们可能已经存在于宇宙 历史 的某个时期。由于可以长时间观察到它们,因此我们应该能够在我们的视野中找到许多它们起源的迹象。但是,没有明确的观测证据表明地球外文明。
费米悖论的细微差别肯定了外星文明的存在,科学家已经通过科学推断断定,外星人的进化程度应该大于人类。换句话说,他们找到我们比我们找到他们容易得多。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外来文明的痕迹。为此,科学家给出了两种解释。
首先是他们已经到达地球或正在接近地球,他们没有选择直接接触,而是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默默观察我们。我们在圈子里面,他们在圈子外面。第二种解释指向费米悖论,它否认存在一个外星文明。人类文明是宇宙中唯一的更高文明。这种解释不太令人信服,但也并非不可能。但这仅适用于不可观测的宇宙,而我们对不可观测的宇宙一无所知。话虽如此,人类尚未在外来文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导致了科学界的无休止的辩论。只有发现外来文明,我们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在太阳系真的发现第十大行星吗?
是有的,而且应该不只这个数量,下面有个详细的资料.
2005年07月30日新浪科技: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30日报道,天文学家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里新发现了一颗星 体,它比冥王星还要大,并把它称为第十大行星,可是这一声明立即在天文界引起广泛争论。这颗新星的大 小不是问题,但如何准确地给行星下定义却成了问题。
众多未知行星中的一颗
自从75年前发现了冥王星后,这是首次在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中发现如此巨大的星体。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 院的迈克.布朗在29日傍晚宣布发现了这个比冥王星大的星体,巧合的是,仅仅几个小时前另有一个比冥王 星稍小的新天体也被发现,这真是让天文学家和媒体最目不暇接的一天。
最新发现的天体被临时命名为“2003 UB313”,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的3倍,也就是大约 97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指的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它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中最远的星 体,是“柯依伯星带”里亮度占第三位的星体。它比冥王星表面的温度低,是一个非常不适合居住的地方。
行星天文学教授布朗说:“这个新星体明显比冥王星要大。”布朗在29日傍晚美国宇航局主持召开的紧急远 程电信会议上对记者们说,这个星体呈圆形,最大可能是冥王星的两倍。他估计新发现的这颗星星的直径估 计有2100英里,是冥王星的1.5倍。
这个星体与太阳系统的主平面保持着45度的夹角,大部分其它行星的轨道都在这个主平面里。布朗说,这就 是它一直没有被发现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有人观察那个地方。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它是一个“柯依伯带” (Kuiper Belt)而不是一颗行星,库伊伯尔带是海王星以远的冰块星体区,许多天文学家也把冥王星称为一 个库伊伯尔带星体。
布朗本人过去也曾表示,冥王星太小、而且是在古怪的倾斜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冥王星不够行星的资格。可 是今天他有了一个不同的发现。布朗在远程电信会议上说:“冥王星很长时间以来就被称为行星,整个世界 对此已经习惯了,对我来说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延伸,那就是任何比冥王星大而远的星体都是行星。”
布朗还给出了其他的理由,他说,“2003 UB313”看起来表面上覆盖着甲烷冰,这跟冥王星一样,可是其它 的大的库伊伯尔带星体上没有甲烷冰。他说:“新发现的天体在级别上非常像冥王星。”美国宇航局在一份 官方声明中称“2003 UB313”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从而对布朗的观点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认可。
5年前,布朗普与朋友打赌:在2005年1月1日之前,天文学家肯定将发现比冥王星大的星体。今年1月8日, 他们发现了“2003 UB313”。布朗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就因为多出7天,我输给了那位朋友。’ ”布朗研究小组已经向国际天文联盟递交了给这颗新行星命名的建议,但在该组织作出决定之前,他们不会 对外界透露为这颗新星取的名字。
提前宣布新发现事出有因
这颗新星是天文学家在帕洛马尔天文台用萨穆尔·奥琴望远镜发现的。布朗表示,由于无论是职业观测者还 是天文业余爱好者都可以观测到这颗星星,所以它将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观测星体。布朗说:“在未来 六个月里,它都可以看得见,如果是凌晨的话,目前它几乎就是就在我们的头顶上,在鲸鱼座。”布朗透露 ,他是与吉米尼天文台的查德·特鲁吉洛以及耶鲁大学的戴维·拉比诺维兹于今年1月8日发现了这个星体。
在此之前,这个研究小组一直希望首先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再宣布发现了这颗行星,但他们不得 不将宣布的时间提前到美国当地时间29日晚上,因为他们的发现已经走漏了风声。布朗解释说:“有黑客潜 入我们的网站,他们正准备将这些数据公之于众。”
布朗与特鲁吉洛首次用48英寸的萨穆尔·奥琴望远镜拍到这颗新行星是在2003年10月31日,然而,这个星体 距离地球太遥远,直到他们在今年1月重新对数据进行分析时,才发现这颗星体的运行情况。在过去的7个月 里,他们一直在研究这颗行星,希望对它更准确地估算它的大小和运行情况。
这些科学家通过其亮度和距离推断在太阳系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的大小。它的反射情况尚不得而知,这也是科 学家估算的直径是冥王星的一到两倍的原因,但估算是以他们掌握的数据为基础。布朗表示:“即使它百分 之百地反射到达它那里的光,这颗行星的体积仍然和冥王星一样大,所以我宁愿说它可能是冥王星的一到一 倍半。我们不敢肯定它到底有多大,但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层空间发现的第一个 比冥王星体积大的星体。”
科学家之所以没有估算出这颗新行星的准确体积是因为受到斯皮特兹太空望远镜获得的数据的限制,这部望 远镜以红外光的形式记录星体的热度,但这无法探测到这颗新行星,所以布朗认为,它的直径应该小于冥王 星的两倍。
“行星”仍然没有准确定义
布赖恩·马斯登主管着小行星中心,专门负责收集这些天体的数据,他说,如果冥王星是一颗行星的话,那 么其它像它那样大的圆形天体都应该被称为行星。根据这个逻辑,“2003 UB313”或许也是一颗行星,但它 应该排在以前发现的许多行星之后,而不应该被称为第十大行星。马斯登对太空网说:“我不会称它是第大 颗行星的。”
华盛顿卡耐基协会的行星形成理论家艾伦·博斯却认为这一发现是天文学上的“一大步”,但博斯表示他压 根不会称这个星体是行星。他说,取而代之的说法应该是,像冥王星和其它海王星以远的小星体最好应该被 称为“柯依伯行星”。博斯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称它们是行星对太阳系中其它大的星星是不公平的。”
关于什么样的星体才能被称为行星,天文界一直有争议。最近在国际天文学协会召开的一个工作组会议上, 博斯和其它天文学家就行星的定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博斯说,在进行了6个月的讨论后,工作组仍然 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种争论实际上5年以前就开始了,原因在于天文学家对“行星”一词从来没有给出确 切的定义。博斯说:“这一发现将很可能重新点燃什么是行星什么不是行星的激烈争论。”
下一颗行星和火星一般大
美国西南研究所的阿兰·斯蒂恩是美国宇航局向冥王星发射探测器的“新地平线”计划主管,他早在90年代 初便预言,象冥王星这样的行星会有1000颗之多。他还通过进行电脑模拟得出结论:象火星一般大的行星可 能躲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的一些偏远角落,有些行星甚至可能和地球一般大。
发现第十大行星的新闻于当地时间29日晚上宣布后,斯蒂恩接受了美国宇航局太空网的独家采访,他虽然没 有参与这颗行星的探测,但他表示,那些分析是有道理的,他也希望在未来几年里里发现和火星一般大小的 行星。关于新发现的“2003 UB313”,斯蒂恩表示:“这一发现相当令人满意,因为它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 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但斯蒂恩并没有将这次发现称作天文学上的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因为在此之前,天文学发现了许多这般大小 的星体,“2003 UB313”只是其中一个。比如,去年布朗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塞德娜”,它的体积大约是冥 王星的四分之三,天文学家发现的其他的星体还包括“2004 DW”和“Quaoar”等。斯蒂恩认为,太阳系的 外层空间其实有许多天文学家从未发现的星体,他说:“但现在我们拥有了看到它们的技术,但我们也只是 看到一点点皮毛而已。”(
2005年07月31日北京晨报:美国天文学家29日下午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内第十大行星,这一发现立即引 起了争议。科学家说,如果这一发现得到更多证明,那么关于太阳系的天文常识都将改写。
发现者自辩
进行这一研究的加州理工学院行星科学教授麦克·布朗当天下午通过电话向新闻界发布:“拿起你们的笔, 从今天开始改写教科书。”
他说,这颗行星位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距离太阳约97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约为1.5亿公里,相当于太 阳到地球的距离)。从亮度判断,它的直径至少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
天文学家目前暂时将其命名为“2003-UB313”。布朗说,他已经为这颗新星拟好了名字,正等待国际天文学 联合会批准,但他拒绝透露这个名字。
通常,柯伊伯带只有小行星和彗星出没,但这颗新星的尺寸已超过冥王星,使布朗等人将其定义为太阳系中 一颗新的行星。他说:“我们有100%的信心确认,它是太阳系外围发现的第一个比冥王星大的天体。如果冥 王星能被接受为一颗行星,那么2003-UB313更有资格。”
科学家质疑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对什么是行星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冥王星在今天才被发现的话, 或许也不会被定义为行星。
小行星中心1999年曾建议在保留冥王星太阳系主要行星地位的同时,也给予它一个“柯伊伯带星体”的称呼 。此建议最终被取消,原因是有部分人提出抗议,称这是一种“降级”。
中心副主任加雷思·威廉斯说,他坚持要求冥王星同时拥有两个称呼,并且认为“2003-UB313”这个星体不 应该列入主要行星的名单中,要“永久地把它当作是小行星”。
而作为冥王星行星地位的支持者,美国行星科技研究所主任马克·赛克斯则称,应该把“2003-UB313”定义 为行星。他开始考虑该星体是否有大气层,是怎么样的地质变化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明亮的表面。 新华社记 者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