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接单的平台

黑客服务,黑客业务,破解密码,网站入侵,入侵网站

破解军争之难(破解军争之难的方法)

本文目录一览: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的意思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用利益来诱惑敌人,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风林火山阴雷的《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兵法 军争篇概述?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捷径,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发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同时军争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整装去争利,就不能按时到达预定位置;如果轻装去争利,辎重就会丢失。因此,收起铠甲日夜兼程,走上百里去争利,三军的将领都可能被敌俘虏;强壮的士兵先走,疲弱的士兵随后,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五十里去争利,上军的将领会受挫折,只有半数的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生存。

不了解列国诸侯战略企图的,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诈”,采取行动要取决于“利”,部署与战术的变化要通过集中或分散来实现。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象疾风,行动舒缓时像森林,攻击时像烈火,防御时像山岳,隐蔽时像阴天,冲锋时像雷霆。要分兵掠取敌域内作战物资,要派兵扼守扩张地域内的有利地形,要衡量利害得失相机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就胜利,这就是军争的法则。

《军政》说过,作战中用话语难以传递指挥信息,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难以让士兵看清指挥信号,所以设置了旌旗。因此夜间作战多用金鼓,白天作战多用旌旗。金鼓和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全军行动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会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会畏缩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使其士气衰落;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懈怠,最后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它,这是通过削弱敌军士气而获胜的办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喧嚣,这是通过利用敌军心理躁动而获胜的办法。在离自己较近的战场上等待远道而来的敌人,在自己部队得到充分休息的状态下等待疲惫不堪的敌人,在自己部队吃饱肚子的情况下等待饥肠辘辘的敌人,这是通过消耗敌军力气而获胜的办法。不要试图缴获排列整齐的军旗,不要试图攻击堂堂之阵的敌人,这是通过待敌之变获胜的办法。

用兵的法则是:敌军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正面迎击,敌军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军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去理睬,敌军退回本国不要去拦截,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敌军已到绝境时不要过分逼迫。这些,就是用兵的法则。

这是白话文的翻译,望采纳

孙子兵法问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是《孙子兵法 谋攻篇》起首中的一段文字。 对于这段文字,署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所作的《孙子兵法新注》(以下简称“小组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二版,2008年第14次印刷),是这样翻译的: “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起兵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 《谋攻篇》的这段文字,乍看之下,十分简单明白,似乎不用翻译,也能明白它的大意;而“小组本”的译文,看上去也自然妥帖,顺理成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关于《孙子兵法》的正式出版物中,对于《谋攻篇》这段文字的注释和翻译,跟“小组本”几乎一模一样,众口一词,如出一辙。 那么,这就是“铁译如山”、不容置疑了么? 且慢定论。 在我看来,《谋攻篇》的这段话,有可能隐含着跟“小组本”及当今所有《孙子兵法》注释本相反的一种解意。——其中的关键,是“全国为上”一段话中的“国”、“军”、“旅”、“卒”、“伍”,其对象指称,到底为何?是如“小组本”所理解和翻译的,作“敌国”、“敌军”解,还是恰恰相反,说的其实是“我国”、“我军”?这恐怕得好好探究一下。 正式探究这个问题前,我把我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以下简称“《不战》”)一文里说过的,跟本文有关的几个观点,先介绍一下。 一,《孙子兵法》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战争书籍,——即站在中立、客观、第三者立场,站在战争之外,来看待战争,谈论战争;像其他先秦诸子,甚至像进入战国以后,一些所谓兵家,所做的那样。——而是由一位本身是军事指战员所撰写的兵书。也就是说,这本书的作者,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一般的先秦诸子,而是一位以军旅为其生涯的军人。同时,更应注意到的是,《孙子兵法》还不单只是一本由军人撰写的兵书,而且是一本有特定“上呈”、倾诉对象的兵书,即《孙子兵法》“献书吴王”的背景。《不战》一文曾因此将《孙子兵法》比喻为一份特殊、隐形的“出师表”。这一点,我认为,对于我们理解《孙子兵法》的主旨、内涵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似乎并未获得应有、足够的重视。(数年前,美籍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在其《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一文中,对《孙子兵法》“献书吴王阖闾”这一背景,有过极具深度、十分精彩的开掘与彰显) 二,跟上面所说背景相关,正如《不战》一文中所叙述的,利,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支撑点。所谓“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这是《孙子兵法》战争思想的纲领性概括。——谁的利?自然是“咱”的利,“我们”、“我方”的利。 三,与此有关的,仔细阅读一下《孙子兵法》全文,就会发现,《孙子兵法》书中,几乎没有单独、单纯、纯粹从“敌方”角度,来展开叙述的内容。我们所看到的与“敌”有关的叙述,其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无一不因于“我方”,源于“我方”,归于“我方”。 把握以上几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全书,理解和认识《谋攻篇》,理解和认识“全国为上”一段句子的旨意,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我认为,它们构成和提供了一份建立上述理解和认识的必要前提和背景。 当然,就要破解“全国为上”的句意而言,以上几点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识的背景,所谓宏观面的东西。要真正辨析、判定“全国为上”一段话的意思,还得从微观入手,具体、细致地展开逐步的分析。 我们还是采用之前用过的方法,从“全”、“国”、“军”等具体字词的字义、词义分析入手。 先说全字。 全字我在《不战》中曾经简单地列举、分析过,为便于阅读,再列述如下: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 这是《孙子兵法》中出现过的几次全字。 我说过,除了“必以全争于天下”一句中的全字,指意稍显模糊外,——或许包含有对“敌国”、“敌军”的“全”意,——其余几处句子的全字,尤其是“安国全军”一句,无不清楚地显示,《孙子兵法》所用全字,全的是“咱自己”。 那么,国字在《孙子兵法》中的使用情况又怎样呢? 国字在《孙子兵法》中一共出现过18次,具体情况如下: 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3.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4.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5.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6.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7.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8. 破国次之; 9.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10. 夫将者,国之辅也。 11. 辅周则国必强, 12. 辅隙则国必弱。 13.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14.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 15.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 16.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17.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18.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以上这些国字,如果我们暂且把“全国为上”一段文中的国字搁置一边,那么其余的国字,从《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和语意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以中性意义使用的面目出现,但其用意指向实际归于自指,——至少,可以明确地确定,不用指向、用于“敌国”的,——如:“兵者,国之大事”,“国家安危之主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国之宝也”,“去国越境而师者”。 第二种则明显说的是“我国”,如,“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取用于国”,“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亡国不可以复存”,“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第三种则是指向“敌国”的,如:“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其国可隳”。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中对于国字的使用,绝大多数是用于自指的,这一点若非有意抬杠,应该不难明了。而当《孙子兵法》中的国字,是用于指向“敌国”时,它的前后,一定有一些可以帮助判定的字词,如,“伐大国”中的伐字;又如“其国可隳”的其字。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在没有特殊的字词或语法结构所提示的语境中,《孙子兵法》所说到的国字,均应视为自指,即“我国”、“本国”,而非“敌国”。那为何“全国为上”一段中的国,会“一反常态”,被说成是指“敌国”呢? 再来看看军字的用法。 1.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2.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3.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 4.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5.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6.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7.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8.是谓縻军; 9-11.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 12-14.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15.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16.是谓乱军引胜。 17.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18-20.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21-24.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25.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26.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27.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28.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29.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30.《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31-32.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33.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34.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35.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36-42.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43-44.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45.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46.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47.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 48.栗马肉食者,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49.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50.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51-52.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53.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54.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55.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56.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57.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58.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 59.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军”字在《孙子兵法》中总共出现59次(不包括篇名《军争篇》和《行军篇》中的两次),对于这些军字,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几句话是: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这里的军字,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几个字用在一起,明确地告诉我们,军,是指“我军”。 “是谓乱军引胜” “乱军”两字,和“破军”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乱军引胜”的意思,“小组本”是这样注解的: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引导,导致。(第22页)——“乱军”是扰乱自己的军队,那“破军”何以突然“枪口一转”,成了用武力击破敌军了?如此南北分驰的解释,至少要有所说明,否则就很难不让人如堕云雾中。

具体解释一下《孙子兵法》中的“迂直之计”。

三国演义》在描写曹操和马超的潼关大战时,注意突出这样一个情节:每当马超增兵,曹操便为之高兴,后来竟“设宴作贺”。诸将开始表示不理解,后来竟暗中发笑。其实,曹操看得更远一些。他后来解释道:“关中一处,其众虽多,人心不一,易于离间,一举可灭”。这便是他每闻马超添兵则喜的原因。《三国演义》在“失荆州”这场戏的幄幕降落之后,也添有这么一笔:关羽镇守荆州之初,平安无事,但当东吴求婚而遭关关羽拒绝的消息传到汉中,诸葛亮马上判断:“荆州危-矣”建议刘备“使人替关公回”。可见曹操和诸葛亮都很懂得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的道理。 孙子兵法曾云:“先知迂直之计者胜。”(《孙子.军事篇》)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这是辨证法的真谛。山谷前面是峰顶,困难过后是胜利,退一步才能进两步,沿着螺旋式轨迹才能稳步上升。直径近,曲路远,近途快,远路慢,这是一般的结论。但是如果和个人的努力程度相结合,和环境的虚实、优劣相迭加,和实现长远目标相联系,就应该具体地进行分析。尤其在对抗和竞争之中,双方都会干扰对方的计划,滞阻对方的行动,拖延对方的时间,降低对方的效率。因此,竞争者不要幻想走径直的路。 在迂直问题上要努力做到: 迂直互见 现代的经营之路依然是一条曲直平凹的路,它的前面既有鲜花、阳光、幸运和成功,又有荆棘、阴云、挫折和失败。现代企业家只有善解迂直之理,才能增加自己的战略眼光,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从而做到长远地看待问题,正确地预见未来,勇敢地对待困难,清醒地对待成绩。即作顺境中的英雄,在压力危机下不动摇。 人们常常叹羡某个企业家的成功,欣赏他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巨大气魄,殊不知他在不景气中的意志顽强和目光远大,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松下幸之助在凝聚着毕生经验的经营管理全集中,专著有一集,阐述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积极一面。他有这么几个观点:一是把不景气看作是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在他看来,从景气到不景气,再到景气,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作为一个企业家,只有把不景气看作是一个发展阶段,才能从心理上战胜自己,克服消极情绪,才能从行动上作出积极的姿态,适时进行科学决策,在不景气中求生存,求发展,转祸为福,开拓企业经营的新局面。所以他说:“经济不景气来临时,正好考验经营者决策能力、眼光和胆识。”二是“不景气打天下”。松下先生认为经济萧条虽然对社会经济全局带来不利,对企业经营带来重重困难,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是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他提出:“利用不景气打天下,大家在不景气下一筹莫展时,你仍有开拓事业的勇气和能力,再不景气下去将来都是你的天下了。不景气年代,不仅我的企业,而且所有企业都面临着紧缩局面,如产品滞销,资金短缺等,特别是机器制造业首当其冲。所以在不景气年代,机器设备、原材料反而便宜,着正是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的好时机。”松下先生在创业初期,就是利用不景气进行负债经营,向外面借,也向本企业职工借,大盖厂房,添置设备,求得更大的发展。三是把不景气看作是培养人才、进行改革和强化企业体制的好机会。他认为:“处在万事俱备、事事顺利的环境,绝对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相反地,处在难境,又常被一些棘手的事情所困,这种情况才容易是员工成长。”他还认为,在不景气中企业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上上下下有改革和强化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容易推动改革和强化公司体制。概言之,松下幸之助对不景气的独到见解,正是曲中见直,闪耀着辨证的经营哲学之光。 在我们炎黄子孙中,也不乏一些杰出的企业家,他们有曲中见直的远大眼光,迎难而上的无畏胆略,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高超经营艺术。被誉为“橡胶大王”的陈家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20世纪初,30来岁的陈嘉庚在新加坡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最早经营的是罐头厂。有一天,他从一个英国职员那里听到英国一家股份公司在新加坡高价收买橡胶园的消息,便以一双企业家的敏锐眼光,一眼看到这项事业的广阔前景,立刻转而投资橡胶园。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他已有橡胶园5000英亩(合3万余市亩)。这时一个巨大的逆浪向他冲击而来,由于种植橡胶本轻利重,英商、日商纷纷拥来。一时间,胶园遍步南洋,产量大幅度增加,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开始下跌。陈嘉庚的胶厂也发生了亏损和部分停产。在不利的形势下,陈嘉庚并不退缩,而是通过仔细地分析,从满天的阴霾中看到无限的光明。他认为橡胶用途之广无与伦比。20世纪将是橡胶的时代,眼前的生产过剩和利润减少只是暂时的。而且,南洋一带的橡胶业是英国政府的重要税收来源,英国殖民者决不会坐忍胶价继续下跌。于是,陈嘉庚做出一个大胆的决策,就在人们纷纷出卖胶园、胶厂的时候,他决定把愿意出让的胶厂立刻承接过来。他到马来西亚等地,花了30多万元买下了9所胶厂,又花了10多万元扩充这些胶厂的设备,自己原有的胶厂也都进行了休整和扩充。同时他看到熟胶制造多为英商独占,而自己的胶园只能提供橡胶原料,便又投资10万元扩大橡胶熟品制造厂。不出陈嘉庚所料,1922年11月英国政府强令限制橡胶生产,胶价开始回升,橡胶业恢复了生机。陈嘉庚的冒险扩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他再接再厉,进一步扩大生产,组织橡胶托拉斯,在世界许多地方开设推销商店。就这样,到1925年底,陈氏公司成为南洋最大的联合企业公司,该公司生产的“钟”字牌橡胶制品畅销全球,仅1925年一年,就获利800万元,资产总值增至1500万元。陈嘉庚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成了南洋1000万华侨公认的领袖。 一个现代企业家在逆境和困苦中需要辨证的思维和顽强的意志力,在幸运和成功的时刻同样如此。这方面,世界上第一家生产缝纫机的公司———美国“胜家”公司的创始人艾沙克. 麦登 胜家的曲折经历给人以启示。胜家其人颇具做生意的头脑。创业之初,他用5000美元从缝纫机的发明者何威手中买下了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缝纫机公司,即“胜家”公司,并使该公司克服困难,发展成为一家兴旺发达的大公司。但是,胜家在成功面前丧失了清醒的头脑,看不见前面道路的漫长和艰险,开始沉溺于享受之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不仅败坏了自己名声,而且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公司打算进一步发展,却没有人愿意投资。胜家的合作者克拉克多次良言相劝,均无效果,无奈只好和胜家摊牌,答应给他足够的钱让他享受,条件是胜家必须退出公司。就这样,胜家的悲剧,虽然说明的只是企业家在胜利中必须检点个人品质,但是整个经营管理何尝不是“直中有曲莫陶醉”?成功只能属于那些不仅在困苦中,而且在成功后保持清醒头脑的人。 以迂为直 高明的企业家不仅要曲中见直,直中见曲,善解以迂为直之理,而且要登堂入室,能够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丰富自己的经营本领。《孙子 军争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这里,孙子层层递进,指出用兵的法则,最困难的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而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最难的地方,又是如何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孙武进一步指出迂直之计的实施是“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那就是故意迂回绕道,而且以小利引诱对手,从而晚出动而先到达目的地。 具体地讲,迂直之计在时间上的运用,是以持久代替速胜。在时机、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讲究兵贵神速,速战速胜;在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时,要从长计议,在持久中保存势力,在持久中积蓄力量,在持久中等待战机。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不看条件和时机而一味求快,常常招致不必要的损失,延缓成长、壮大、取胜的进程。刘备当年寄寓许昌,为防曹操加害,就曾施展“韬晦”之计,藏而不露,在自个的后院种起白菜来了。企业家借鉴这一典故,就要学会放眼未来,抓紧当前,把长计划短安排很好地衔接起来。比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职工的素质,是竞争取胜的必要前提。但素质的提高不是今天播种明天收获的事情,一般的规律是:培养的周期越长,回收的效益越大。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现代企业家要舍得在智力开发上下深功夫,花大投资。 以迂为直在空间上的表现,是以退为进,兜着圈子走路。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时,司马懿在失利之后,“教大军尽回本寨,坚守不出”。诸葛亮为寻找战机,思得一计,传令全部退兵。为消除司马懿的疑虑,他故意用缓兵之计,每10天退30里,造成“真退兵”的假象。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到底还是上当,同意张郃、戴陵追击,结果中了埋伏,遭到严重损失。有的企业,只注意内部经济性,不注意环境保护,结果不仅危及社会,而且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必然要重蹈发达工业国的企业“先污染,后治理”那样一条少、慢、差、费的道路。可见在许多情况下,某些行为表面是迂回、费事,其实是近直、快捷;看起来是后退,其实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前进。 以迂为直在手段上的运用,是欲取故予,欲扬故抑。诸葛亮之对孟获,曾经七擒七纵,表面看来延长了战斗的时间,消耗了更多的力量,实际上使孟获心悦诚服,誓不复反,取得了长久的胜利,最大的战果。《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张松献图的故事,读起来饶有风趣。刘备取西川是既定方针,但他对汉中张松却远接远迎,连日宴请,只说闲话,闭口不提西川之事。张松以言挑之,他假装糊涂,一味谦让。一直到十里长亭为张松设宴送行,他也眼泪汪汪,只叙友情。这使张松感动异常,终于把原来准备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并甘愿为刘备入川做内应。在这里,刘备欲擒故纵,反而后来居上,比曹操抢先一步。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古代商贾和现代企业家,都总结出不少以迂为直的经验和智慧。比如,“与人分利,予己得利”,“薄利招客,暴力逐客”,“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占了顾客便宜,坑了整个生意”等商谚,都从正面和反面,反映了以迂为直的辨证哲理。在广告宣传上,有时巧用欲扬欲抑之计,也能收到比正面敲锣打鼓地宣传好得多的效果。某国皇冠牌香烟想打入某海湾旅游胜地,无奈那里的香烟市场已趋饱和。后来他们根据海滨胜地禁止吸烟的规定,在当地到处张贴“禁止吸烟”的宣传画,同时在“禁止吸烟”几个赫然大字下面,若无其事地注上一行小字:“皇冠牌香烟也不例外”。这样的宣传画一贴出,游客纷纷议论:为什么要特别标明皇冠牌香烟也在禁止之例呢?皇冠牌香烟究竟与众有何不同呢?……从而激发了游客极大的好奇心,非要购买皇冠牌香烟不可。于是,皇冠牌香烟销量徒然大增,迅速占领了该旅游胜地的市场。

求采纳

  • 评论列表:
  •  森槿瘾然
     发布于 2022-07-15 09:43:19  回复该评论
  • 具体地进行分析。尤其在对抗和竞争之中,双方都会干扰对方的计划,滞阻对方的行动,拖延对方的时间,降低对方的效率。因此,竞争者不要幻想走径直的路。 在迂直问题上要努力做到: 迂直互见 现代的经营之路依然是一条曲直平凹的路,它的前面既有鲜花、阳光、幸运和成功,又有荆棘、阴云、挫折和失败。现代
  •  鹿岛矫纵
     发布于 2022-07-15 15:23:45  回复该评论
  • 况又怎样呢? 国字在《孙子兵法》中一共出现过18次,具体情况如下: 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
  •  鸽吻揽月
     发布于 2022-07-15 16:23:57  回复该评论
  • 、“军”等具体字词的字义、词义分析入手。 先说全字。 全字我在《不战》中曾经简单地列举、分析过,为便于阅读,再列述如下: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
  •  听弧西奺
     发布于 2022-07-15 08:53:07  回复该评论
  • ,敌军退回本国不要去拦截,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敌军已到绝境时不要过分逼迫。这些,就是用兵的法则。这是白话文的翻译,望采纳孙子兵法问题“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  北槐婳悕
     发布于 2022-07-15 13:17:16  回复该评论
  • 中所叙述的,利,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支撑点。所谓“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这是《孙子兵法》战争思想的纲领性概括。——谁的利?自然是“咱”的利,“我们”、“我方”的利。 三,与此有关的,仔细阅读一下《孙子兵法》全文,就会发现,《孙子兵法》书中,几乎没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