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十六计诸葛亮的技能怎么破解?
主要是想说明一下对于诸葛,【援护、陷阵、轮射、动员、编制、固守】这几个技能,必须选。
陷阵,虽然是兵种技,但完全可以把他当做首回合英雄技来看待,因为发动的时间早,13级高级效果能达到186%的伤害,几乎是其它英雄技满级伤害的1.5倍到2倍。
轮射,这个技能完全是‘反杀神器’类的,如果运气好,近战可以射击1+2+3+4
=
10次!那么敌人就是马蜂窝的代名词了。
再说复杂的,援护、动员、编制、固守,这4个技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援护,13级高级效果,前军只需承受后军所应受伤害的33%,占大便宜了。
学了援护,就不用担心后军防御了,所以有关前军的动员、固守必学,这个是毫无疑义的。
那么编制呢?加后军兵力,我认为加兵力是同时提高防御和攻击的最有效方法,所以编制也得学。
最后谈一下‘回避’,这是加后军防御的,很多人算不清楚,觉得既然学了援护,为了减少前军承担的伤害,回避应该学啊。大错特错!
在技能位有限的情况下,相比上边列出的辅助技,回避是一定排不上号的。
道理很简单,比如你花了大本钱,给后军增加了300防御值,正常情况下,可以减少后军所受伤害300点。但对于13级援护来说,这个300点的减少值,传递到前军只有1/3,也就是100点。看看,事倍功半吧?与其这样,花费同样的资源,不如直接给前军加300防御值更划算。
诸葛亮的八阵图可以破解的吗
说实话,我是不知道如何破解!八阵图是周易的精髓,不懂阴阳,不懂周易是很难破解的.而周易又是中国古代最神秘难懂的一门科学,实在是知者甚少,无能为力!!!
不过,我倒是在百度百科里找到了楼主所说的八阵图: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
据《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_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诸葛亮崇尚法家和黄老思想,同时精通易学。陈立夫先生曾为1994年举行的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讨论会题词 “明易先知”,就明确指出了诸葛亮的“先知先觉”与其精通《周易》密切相关。
《周易》的精髓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把不同质、不同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探讨其运行的规律。诸葛亮治国、用兵时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综合考察。他在《将苑·智用》中写道:“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强调一个优秀的将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 (《将苑·将器》)。“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将苑·兵势》)这真是将《周易》天、地、人综合一体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从传世的诸葛亮的有关著作来看,其中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诸葛亮对卦象占筮的精通。如《阴符经注》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之,画八卦,考著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平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所谓“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就是指《周易》的占筮方法。
今人感到颇为神秘的“八阵图”是不是子虚乌有呢?诸葛亮是否真的创有“八卦阵”呢?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作为古代战争中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图,诸葛亮的原“图”今虽不见,然有传说为诸葛亮练兵遗址的所谓“八阵图垒”。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这种“图垒”皆垒细石为之。共有三处:一在陕西沔县;一在重庆奉节;一在四川新繁,尤以在奉节者最为著名。奉节原为古鱼复县,治所在今奉节东白帝城,三国时刘备改名永安,唐改称奉节。
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根据唐代李鉴《太白阴经》、李靖《问对》等记载,以及当代学者的推演(见《孙子学刊》1994年第9期封底),现将诸葛亮的“八阵图”示意如下:
【八阵图的命名和组成】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八阵图的特点】
八阵图的特点,正如李靖《问对》所指出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林花甲2005年2月)
“八阵图村落”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上图为“八阵图村落”的分布图。
【内容记载】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谨慎堂《诸葛氏宗谱》就载有“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布阵是左为青龙(阵),右为白虎(阵),前为朱雀鸟(阵),后为元武蛇(阵),虚其中大将居之。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加上游兵24阵组成。总阵阴阳之各32阵,阳有24阵,阴有24阵。游兵24阵,在60阵之后,凡行军、结阵、合战、设疑、补缺、后勤全在游兵。有赞歌颂扬“八阵图”威力无比:“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八阵之法,一阵之中,两阵相从,一战一守;中外轻重,刚柔之节,彼此虚实,主客先后,经纬变动,正因为基,奇因突进,多因互作,后勤保证。”
北伐时用一次失败一次的诸葛亮,是被哪个计策难倒了?
三国时刘备占据西川,与其祖宗刘邦一样也处于一个有利形势。当年刘邦也被封为西川王,后来从巴蜀起兵,攻克长安,完成了汉朝奠基之战。但刘备比刘邦当时条件好很多,为何诸葛亮五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其实真实资料并非6次,而5次北伐,而五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规模较大,其他都是局部冲突而已。对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后人认为诸葛亮没敢走险招,没有按照魏延“子午奇谋”,直接攻克长安。魏延认为,蜀汉北伐致命的原因是粮草供应不上,因此与曹魏打不了消耗战,只有出奇兵,直接从子午谷出兵攻克长安,就会取得胜利。难道诸葛亮真如魏延所说缺粮吗?诸葛亮北伐失败因为没用魏延之策而失败吗?
第一,国力不济
后人对诸葛亮没有听从魏延之策感觉可惜,认为诸葛亮用兵太稳,不敢用险兵。而历史上刘邦就是一个“赌徒”,刘邦敢于赌,最后赌赢了。但刘邦面对是形势,与诸葛亮面临的形势不同,不能简单作对比。
以诸葛亮的能力,如果用出子午谷奇兵偷袭长安之策,他肯定考虑过,但之所以不用,诸葛亮也充分考虑的蜀汉的国力,魏延只是考虑作战中的消耗,而诸葛亮是站在全局上的一个思考。
从蜀汉国力看,比曹魏要弱很多。据史料记载,蜀汉虽然比400多年前的刘邦时期要强很多,但在东汉末期,蜀汉位于西南,还属于蛮荒地带,人口并不多。刘禅投降曹魏时,蜀汉有120多万户民众,蜀汉军队有18万。而120万人口养活近20万的军队,这个负担很重了。而且120万人口,并不都是成年健康的人,除了官、吏、兵以外,还包括老、弱、病、残、幼、女等人口因素,因此真正有能力供应这18万军队的民众更少了。
从蜀汉军队的现状来看,诸葛亮北伐不可能全部把军队带走,一些军队还要防守重要部位,比如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需要3万人防守,而边境地区则需要7万余人,那么让诸葛亮真正带出兵的兵力也就不到10万人。这10万人如果不顾及伤亡的话,只会越打越少,对诸葛亮就不会有利。因此诸葛亮选择一条伤亡较小的北伐路线是可取的,这也是保存实力无奈之策。老人家曾对游击战有过精辟的论述“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这句话与诸葛亮当时处境一样的,没有人王朝就不会有存在基础,只要有人在,北伐总有一天会成功。
从曹魏的实力看,曹魏占地面积大,而且地处中原人口稠密地区,人口是蜀汉的10倍,战争潜力较大。以诸葛亮的实力,不可能一口吃掉。而长安是曹魏西部重要屏障,不可能让诸葛亮轻易夺取,即使夺取了,曹魏必将派重兵再次夺回,而蜀汉兵力根本无法与曹魏大军对抗,如果不撤出长安,必将毁灭。
关中地处平原之间,此地并没有任何险要防守这地,在这里战争就会出现对打战争状态,谁的实力强谁占优。
另外,蜀道艰难,运粮绝对是问题。而曹魏坚壁清野的方式,也让蜀汉无法及时补充给养。即使攻下长安,粮食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就不可能长久守下去。如果曹魏大军再来夺取长安时,蜀汉境地就危险了,蜀汉军队不可能固守。
第二,真正目的
诸葛亮比谁都明白,占据长安,如果没有后续粮草供应,根本无法固守。虽然攻占了长安,能给曹魏以震撼的打击,但曹魏不可能任由蜀汉长期占据长安,必然要夺取。所以魏延之计虽然可取,但没有实际意义,诸葛亮五次北伐真正目的是要获得蜀汉军队重要的战略资源——战马与粮草,而陇右地区是诸葛亮的理想之地,此地南靠秦岭,与蜀汉接壤,而且西靠阿西走廊,北临黄河,东靠陇山。占领这一地区,蜀汉就有很多有利地形,可以据险而守,与曹魏军队对抗。
对于陇山的险要,东汉开国时就验证了。当时隗嚣割据势力占有此地,公元30年,东汉派30万大军攻打陇山,隗嚣的手下将领王元塞切断陇道,坚守在此,汉军无法夺取只好返回汉中。隗嚣居然占据陇右之地与东汉对抗4年,可见此地易守难攻。
诸葛亮五次北伐的目标就是陇右地区,并不是单单地势险要,而且陇右地区盛产良马,诸葛亮占领此地后,就能得到战马这种重要战略资源。而曹魏的战马也大都来自陇右地区,诸葛亮占领此地后,实际上就削弱了曹魏的骑兵力量,从长远看是有利的。
另外陇右地区又是沃野之地,能种植粮食,诸葛亮可以在此屯田实际粮草自给,免去了长途运粮的困难。因此,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目标。后来诸葛亮也部分实现了占领陇右地区的愿望。
第三,没有机会
诸葛亮占领陇右,他何尝不想占领长安,这是汉朝心中的都城,蜀汉占领长安后,在道义和名义上就实现了真正为汉朝续命的正统。但单纯以长安为目标,并不会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果诸葛亮按照魏延计划出奇兵偷袭长安,出动兵马不能太多,太多会被曹魏发现,就失去了偷袭意义,而太少又不可能偷袭成功,毕竟长安是大都市。
从曹魏方面看,长安作为一个重要屏障,曹魏必然要派重兵把守,如果长安失守,洛阳就危险。蜀汉兵如果一时攻不下长安,曹魏必然派援兵,其中也会把子午谷封锁,致使蜀汉无法退兵,那么围攻长安的蜀汉兵必死无疑。
魏延出此计谋时曾说:“守将夏侯懋将会弃城逃跑”。魏延说这话太夸大了,他怎么能断定夏侯懋逃走呢?即使夏侯懋逃走,其他守将不可能都逃走吧。作为曹魏的守军,他们的使命很重要,曹魏不可能派一些怕死之人守卫。因此,长安作为曹魏的重要城池,守军必定是精兵良将,而且即使逃跑一时活命,曹魏也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守将逃跑,并不代表所有人逃跑,况且这只是一种理论推断而已。
由此我们看来,取长安不如先取陇右,这并不是诸葛亮保守打法,因为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已经基本占领陇右地区,而且还攻克很多城池,如果不是马谡失误,诸葛亮把陇右地区夺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长安。魏延建议出奇兵出子午谷计策后,蜀汉再没有提到过子午谷用奇兵的事。并不是蜀汉不想了,而是没机会了。
从三国当时形势来看,孙权势力已经被曹魏压制,那么蜀汉就是曹魏重要敌手。因为孙吴政权直到灭亡也没有到长江以北更远地区。但曹魏却对诸葛亮的北伐担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曹魏惊醒,因此曹魏重点方向就放在蜀汉这边。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就派重兵加强了防御,而子午谷也被曹魏控制住,蜀汉想从子午谷出奇兵已经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