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1787年有哪些战争或重要历史事件?
- 2、波兹洛娃结婚了吗
- 3、历史遗留问题
- 4、世界近代历史大纲
1787年有哪些战争或重要历史事件?
(1)美国领土的扩张:
①手段: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
②结果: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形成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
③影响:给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带来灾难;使西部领土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也随之加深。
(2)美国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①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原料和市场,扩大工业品出口,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
②南方奴隶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大量输入工业品,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
③矛盾的焦点在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废奴运动的高涨: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不断高涨。废奴主义者积极呼吁废除奴隶制,并积极付诸行动。南北双方的矛盾日趋尖锐。
(4)内战的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美国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编辑本段]经过
(1)内战的爆发和初期战况:
①1861年,南方的一些州建立南部同盟,接着挑起战争。
②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节节失利。
(2)战局的转折:
①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②1863年,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北方军队获胜,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3)战争的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编辑本段]影响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编辑本段]内战的起因
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的三十万奴隶主,在新移民区扩张奴隶制的,威胁了自由州的存在和发展,侵犯了包括南方自由人民在内的联邦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南方州的战争目的不是从联邦中退出,而是要同北方州争夺边境州和其他未开垦地区的土地,要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北美大陆。南方奴隶主的生存和发展驱使南方州对北方开战。北方州除了应战,没有其他选择。
新的历史学者却认为:内战原因不是因为奴隶制度,而是由于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导致价值观点不同,战争爆发深层次原因是围绕国家的统一和分裂,林肯认为在国家分裂面前,奴隶制的存废是不重要的,而导致国家分裂的原因除了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以外就是南北方是两个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不同的经济制度。
然而,要对一个历史事件性质做出判断,要求我们一不能凭当事人的声称和主观意愿,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该事件本身,而要去揭示造成该事件的客观矛盾运动。在分析北美内战的起因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北方不同意南 方州独立,是违背宪法的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林肯解放奴隶只是迫 不得以。于是南北战争就不应当被认为是废除奴隶制的问题。
第一种意 见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南方奴隶主不会以独立为目标。奴隶制的内在要求迫使南方去争夺更多的土地。这种政策必然要同自由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在冲突不能在联邦内部通过议会、政治谈判来解决时,就必然以造成联邦破裂的内战形式来解决。社会政治斗争是经济领域斗争的反映,而同伦理道德没有关系。必须正确地从社会生产的矛盾中发掘出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而许多人还在法律、习俗、民族特性、伦理道德方面摸索这场战争的起因,是看不清内战的性质的。
另一种意见,把一个当事人的主观愿望作为事件的客观原因,也是站不住脚的。用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去解释一个时代的特性,这种智慧还不如一个小店主。因为后者还能把人的行为同言辞相区分,前者则把人的语言等同于人的行为。我们相信林肯的话是诚恳的,他只是迫不得以解放了黑奴。但是,在历史的必然性面前,个人的主观愿望是不可能成为社会进程的根本动因的。
一、南北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联邦?
南方是挑起战争的一方。在战争开始前,北方观望了数月。与此同时,南方的分离主义者们已经在劫掠联邦要塞、军火、船坞、关税局、船只、武器,损毁国旗,扣押驻军。最后,是南方在桑特堡打响了美国内战的第一枪。南方的国防部长沃克在接到桑特堡的消息后公然说:没有人知道从这里开始的战争将在哪里结束。他同时预言南方联盟的旗帜将在五月飘扬在华盛顿国会山上空。
北美内战的内在原因其实已经被南方的战争口号所回答。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奴隶制的联邦。
让我们回顾回顾南方奴隶主在美洲扩展奴隶制的历史。1787年的大陆会议和1789年的宪法会议规定了蓄奴地区的永久界限。1820年的密苏里协议则把密苏里州变成一个蓄奴州,同时扩大了蓄奴地区的范围。1854年的堪萨斯- 内布拉斯加法案又一次扩大了蓄奴区的范围。奴隶制不再有固定疆界。任何多数人赞成蓄奴的州都可以成为蓄奴州。在此法案和南方奴隶主操的纵下,新墨西哥州成为蓄奴州。尽管南方奴隶主运到新墨西哥的奴隶还不足50个!
在对外政策方面和在内政方面一样,布坎南为首的联邦政府成为南方奴隶主的工具。他的政府不仅在国内为奴隶制在新移民区的扩张大开绿灯,在海外,他也积极为奴隶主攫取更多的土地。他的奥斯坦宣言公然把夺取古巴(包括使用武力)作为国家的目标。在他的政府的支持下,北墨西哥已经分裂,针对中美洲国家的冒险征服一直在进行。联邦已经成为三十万南方奴隶主的工具。
二、对堪萨斯的争夺带来的影响
在堪萨斯问题上,北方人民对南方奴隶主的妥协走到了转折点。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刚一通过,南方奴隶主组织的先遣武装就进入了堪萨斯州,力图通过武力驱逐当地的新移民。布坎南的联邦政府支持他们的行为。但是北方人民这次不再坐视不管。他们也成立了武装的解救组织,保卫新移民的利益。共和党从这一组织中诞生。奴隶主看到武装行动失效,就又去联邦政府寻求帮助。这一次斗争主要在众议院展开。在此次斗争中,民主党内部分裂成为北方和南方的支持者。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的提案人道格拉斯也加入了反对南方的阵营。因为南方奴隶主在堪萨斯的作为践踏了新移民区人民的主权原则。
共和党的纲领是:新移民区不再为奴隶制提供一寸土地。奴隶制只能存在于它原先存在的南方州。这一政纲是南方奴隶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答应的。 因为南方的奴隶制不能只存在于南方。它的内在逻辑规定了它必须向新移民区扩张。
三、南方奴隶主为什么要把奴隶制引入新殖民区?
土地是奴隶制经济的核心问题。美国的奴隶制如果被限制在原先的土地上,它就注定走向灭亡。
奴隶制经济同自由小农的经济不同。依靠简单、廉价劳力的奴隶制经济只有建立在大片肥沃土地上才能获利。而建立在精耕细作,更多依靠资本、劳力、智力和能量投入,较少依赖土地自然肥沃度的现代农业,是与奴隶制格格不入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一些原先使用奴隶劳动的州逐渐变成为为南方蓄养奴隶的州,比如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长久的奴隶制经济也使得部分南方州土地肥力的耗尽,不得不做起蓄养和贩卖奴隶的生意,比如南卡罗来纳州。于是,一部分奴隶主亟需大片未开垦的土地,另一部分奴隶主则要借助奴隶贸易发财。这就是南方奴隶主需要在更广大的土地上建立起奴隶制的根本动因。
政治上,蓄奴州的公民人口趋势是越来越少于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对联邦的控制就越依赖于参议院。因为在参议院中,不论人口多寡,每州都有两个代表。为了扩大奴隶制在联邦的影响,把新加入联邦的州变为蓄奴州就成为一种有力的手段。
在蓄奴州内部,不到三十万的奴隶主阶级要面对几百万贫困的白人自由民。这些自由民对奴隶主财产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通过海外冒险和在北美大陆内部的土地争夺,引导这些自由民产生对新土地的渴望和有朝一日成为奴隶主的梦想,南方的奴隶主才能把身边的危险能量转移到其他无害的地方上去。
由此可见,奴隶制是北美内战的根源。南方奴隶主在新大陆扩张奴隶制的企图打破了联邦内部的力量平衡。南方州的目的不是要脱离旧的联邦,而是要在新大陆上建立起另一个奴隶制联邦。
在下面,将继续指出内战的实质不在于南方州要脱离联邦,而在于南、北双方对边境州的争夺。南方在战争中想得到的不是独立,而是边境州的土地。这些边境州的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民。有的州已经加入北方联邦。这些州包括: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肯塔基州、田纳西州、密苏里州和阿肯萨州。
四、边境州和蓄奴州的状况
被大段南北走向的山脉所分割的大西洋延岸的低地和密西西比平原是美国 奴隶制的家园。插在两平原中的山区,富含煤炭、盐、石灰石、金属矿石、黄金,适于多种产业的发展,则是自由民的地区。奴隶制在这里没有根基。 在边境州内,生活在这些高地上的自由民构成了边境州人口的大多数。 以下是每一个边境州和蓄奴州的状况。
得拉维尔:在事实上是联邦的一员。绝大多数人口反对奴隶制。该州只有1798名奴隶。南方宣布了对得拉维尔的领土要求。
马里兰:687,034名人口中有87,188名奴隶。绝大多数人站在联邦一边。但 奴隶主占有重要职位。这是因为少数的奴隶主阶级通过传统权力的继承、 政治上的欺骗和高度聚集的财富,保证了他们的政治特权。
弗吉尼亚:南北方军队的主要驻扎地。该州的西北部高地有15,000名奴隶 及二十倍于此的自由民。东部低地有五十万奴隶。向南方州贩卖奴隶是该 地区的一项主要收入。在东部地区的政治头目们通过操纵州立法会做出退 出联邦的决定,并为南方军队敞开大门后,西北弗吉尼亚当即退出弗吉尼亚州,加入联邦。
田纳西:在一百多万居民中,有仅三十万的奴隶。该州已处在南方军事戒 严令的统治下。在1861年的冬天,奴隶主们建议就退出联邦举行全民公投。 绝大多数人为了不给分裂分子提供借口而反对了公投。就是后来已经处于 南方军队的统治之下,仍然有1/3强的人在公投中支持联邦。田纳西的东部 山区是反抗南方统治的中心。南方不得不用军队把东田纳西置于其控制下。 类似的情形也存在于北阿拉巴马、西北佐治亚和北卡罗来纳的北部地区。
密苏里:在一百多万人口中有大约十多万奴隶。在1861年的公决中,该州的人民决定不退出联邦。身为州长的杰克逊却公然违背人民的意愿,带领 着武装从德克萨斯、阿肯萨和田纳西进攻密苏里,妄图用武力迫使该州退出联邦。
新墨西哥:那时还不是一个州。在布坎南总统时代,为了向该州输送一部奴隶制宪法,南方向该州运送了25名奴隶。该地区支持联邦。南方州于是从德克萨斯向新墨西哥派遣了武装的冒险分子。该地区人民已向联邦政府寻求包护。
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是分离主义运动的灵魂。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拥有众多的奴隶人口。
肯塔基则有些特殊。在一百多万的人口中,奴隶有二十多万。该州的三次公决都支持联邦政府。但是该州的高层官员却都是狂热的蓄奴主义支持者。 在南方联盟忙于扑灭东田纳西的反抗时,作为折衷,南方联盟认可了该州的中立。可是不久南方军就进攻了“中立”的肯塔基。肯塔基人民才从中立的梦中惊醒。立法会公开宣布支持联邦。伊利诺伊、印第安纳和俄亥俄州的志愿者们也匆匆来到肯塔基,帮助肯塔基人民驱逐南方的武装。
南方联盟合并密苏里和肯塔基的企图暴露了“为退出联邦的权利而战”的借 口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南方联盟只承认人民退出联邦的权利,而不承认人民保留在联邦中的权利。
五、废除奴隶制势在必行
既然奴隶制已经 成为联邦继续存在的障碍,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废除奴隶制?在一些边境州中,还有一些忠于联邦的奴隶主。为了争取这一部分人,林肯一再声明不废除奴隶制。但是,对边境州的争夺已经从外交和议会转移到战争中来了。战争的逻辑将迫使联邦政府争取最广大的支持,打击南方最薄弱的环节,即奴隶制。
[编辑本段]第一阶段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民主党遭到惨败,这就成为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信号。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佐治亚州、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诸州相继脱离, 并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乱政府军开始炮轰在南卡罗来纳的联邦萨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于4月15日发布讨伐令,内战爆发 。不久,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4州退出联邦参加南部联盟。
战争初期北方实力大大超过南方,北方有2234万人口,南方只有910万,而且其中有380多万是黑奴。北方有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丰富的粮食,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军事准备,拥有装备及训练都较精良的军队,名将辈出包括“西点第一名将”——莱斯特·李,“石墙”——杰克逊,“不败的猛将”——约翰斯顿,“little贝利撒留”——史蒂文森等等绝大多数优秀的西点军校毕业的将领都投向了南方。而且,内战前夕J.布坎南总统曾设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钱输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内战初期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恢复南北的统一,担心触动奴隶制度会把一些边境奴隶州推向南方叛乱者一方,从而失掉边境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由于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隶。因此,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在1861年7月马纳萨斯和1862年夏的半岛战役中,北军损失惨重。北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
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权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
波兹洛娃结婚了吗
波兹洛娃结婚了。
被誉为斯诺克界最美裁判的波兹洛娃近日公布了她已有归属的好消息,据说男友是一名时装师。但这会不会让喜爱她的球迷们伤心呢?波兹洛娃拥有着俊俏的面孔和随和开朗的性格。这位来自保加利亚的美女裁判虽然在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值裁时的失误,但大多数的球迷们依然给予了她很大的理解,因为这位可爱的、直率的、透着善良的美女裁判员为斯诺克运动带来了一些活泼的气氛。
Desislava Bozhilova,中文译为“波兹洛娃”或“波日洛娃”,中国球迷通常简称“波娃”,来自保加利亚的美女裁判小姐姐。虽然也是近两年才得到提携活跃于大小赛事中,但凭借其清纯可人的外表和风趣活泼的执裁风格,风头早已盖过技术、经验更胜一筹的德国帅小哥Marcel Eckardt(艾卡特),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新生代裁判员。同时与另一位同样来自于保加利亚的“娃娃”Proletina Velichkova(维利奇科娃)并称裁判界“二娃”,闪耀在世界斯诺克巡回赛的赛场上。
2016年的威尔士公开赛中,奥沙利文那杆最著名的单杆146分就是在波兹洛娃的值裁下完成的。斯诺克之外,波兹洛娃还是个园林建筑学的学生,她的爱好包括画画和制作蜡烛。
历史遗留问题
高二下期历史:
第一部分: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条件: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布尔什维克政党自身的成熟以及拥有革命的同盟军——农民阶级的支持
——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1917
年
11
月
3
日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十月革命的影响
为苏联日后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实现利前提条件
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鼓舞了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1919
年
3
月
第一节共产国际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上:实行余粮征集制
政治上:打破旧制度
建立新政权
工业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小企业实行工人监督
经济上: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否定价值规律
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组建工农红军
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
不劳动者不得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1.
积极方面
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物力
人力
财力
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巩固了
苏维埃政权;
2.
消极方面
实行余粮征集制伤害了苏俄农民的利益
工农联盟受到动摇
现实证明这不是直接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
农业上:用固定农业税替代了余粮征集制
工业上:大型工矿企业仍归国有
中小型企业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
经济上:物物交换发展到商品贸易
分配上:实行工资级别制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维埃政权、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
和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并且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九二五年:苏共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
一九二七年:苏共十五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总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一九二八年:苏联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一九三五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问题
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轻、重发展长期不平衡
使产品质量低下
种类单一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否定市场、价值规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问题
权力过于集中
党政不分
缺乏民主监督
领导人独断专行等
2
一九三六年:
苏联颁布新宪法
新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性质
经济基础
政治基础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正式确立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原因
个人因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认识
及其个人理论的失误
历史因素:
1.
经济文化落后
缺乏民主传统(根本)
2.
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
以及盛行个人独断专行的社会风气
3.
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素:
1.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化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
恢复和发展经济要求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
客观要求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3.
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围堵、战争危机的迫近
第二部分:
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的实质是受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该体系中的几组矛盾:
1.
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2.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3.
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凡尔赛体系最终崩溃的原因
1.
战胜国将战败国的命运强行纳入到本国的发展轨道
2.
对战败国掠夺式的惩罚
激化了矛盾
——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1.
国际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新的分赃体系
2.
资本主义世界新的国际秩序
3.
改变了欧洲中部和中东的政治版图
4.
组建国际联盟
——华盛顿体系的构成
1.
《四国条约》美国拆散英日同盟
2.
《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海军力量
3.
《九国公约》使中国再次回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同时支配的地位
——华盛顿体系的背景
美日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
——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1.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及太平洋的统治秩序
2.
英美两国海军实力并驾齐驱
3.
抑制了日本侵略势力的膨胀
——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产生原因
1.
垄断组织拿走太多
人民收入降低
实际购买能力下降
2.
过度发放贷款
刺激消费
造成虚假繁荣
3.
国民热衷于股票等投机活动
大增了金融的不稳定性
4.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造成供大于求
5.
直接原因:纽约股市崩盘
6.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特点
来势凶猛、破坏性强、持续时间常、范围广
3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
——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
1.
调整金融行业;
2.
出台《工业复兴法》
对工业发展作出宏观指导(核心);
3.
调
整农业政策;
4.
以工代赈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
直接: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使美国逐渐走出危机的阴影
2.
间接:广大中下层人民从中获益
换了社会矛盾
稳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3.
深远: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加以调节并取得成功,从而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并为
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4.
但不能从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
——德国法西斯上台原因:经济危机中各国垄断大资产阶级深受其害
要求组建一个独裁政府以维持他们的既得利
益
德国:政治上专制独裁
国内实行恐怖统治
迫害德国共产党
屠杀犹太人
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提出“要大炮不要黄油”
外交上退出国际联盟
军事上积极扩军备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阶段:
1.
一九三九年
德国闪击波兰
3.
一九四零年春夏之交
德国入侵西欧、北欧、袭击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阶段
1.
一九四一年六月
德国入侵苏联
苏联参战
2.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美国参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
一九四二
---
一九四三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
2.
一九四二年
六月
美日中途岛海战
美国取胜
3.
一九四二年
十月
北非战场英军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
4.
一九四三年
九月
意大利投降
——二战中几次重要会议
1941
: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
:中美英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3
:中英美发表《开罗宣言》;
1943
:美苏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5
:美苏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
:美苏英举行《波兹坦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
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规模战争
人类社会经受空前浩劫
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与破坏
2.
战争摧毁了法西斯
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3.
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
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4.
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
5.
促进了学技术发展
科技革命
第三部分: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西欧经济战后高速发展的原因
1.
社会较稳定
美国的大量援助
2.
利用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
3.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
社会改革
——日本经济战后高速发展的原因
1
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2.
引进大量先进技术
3.
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4.
重视教育
5.
美国的援助
6.
利用美国侵
朝、侵越机会
——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的原因
1.
直接原因:中东国家提高出口石油的价格
4
2.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无法解决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原因:
1.
欧共体的建立
要求摆脱美国的束缚
2.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摆脱美国的束缚
表现:
1.
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
日本、欧共体在与美国的国际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影响:
1.
形成了日本、欧共体、美国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新形势
2.
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第四部分:
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仍然得不到纠正
虽然在战后初期国民经济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原有问题仍
然无法解决
体制僵化、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很多学术问题政治化等等
——赫鲁晓夫改革(苏联)
特点:着力点在农业上
但改革失败
原因: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缺乏正确指导思想、赫鲁晓夫本人的理论失误及好大喜功
——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
特点:着力点在重工业上
使苏联一跃而成为唯一可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问题:其执政后期独断专行
体制僵化
国内矛盾丛生
国家陷入困境
——波兰的社会主义改革:
1956
年波兹南事件后哥穆尔卡的改革: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
企业自主权。
——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
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
——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改革:公布《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
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1968
年苏军进驻捷克斯洛伐克
改革终端
第五部分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东欧)历史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纠正
内部原因:党群关系疏离
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西方的和平演变
(苏联)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纠正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
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
——教训
1.
建设社会主义应遵循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
2.
建设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着力点
3.
要高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
出台正确民族政策
4.
不断解放思想
解放生产力
提高本国综合实力
5.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重视并且加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冷战后世界形势新的特点:
和平与动荡、
紧张与缓和并存
和平发展成为主旋律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因为世界经
济多极化
——经济区域化形成原因
1.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为经济区域化奠定了基础
2.
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
3.
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加剧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
提高自己在国际竞
争中
4.
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5.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
消除内部的分歧
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5
——
经济区域化本质上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
—
经济区域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
①
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②
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
利于形成
以各个区域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③
从
整体上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中的依赖关系。
负面影响:
①
具有排他性,
不利于商品、
资金、
技术和服务在区域集团间的流动。
②
加
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
世界经济生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④
国家主权概念
受到冲击
——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①
新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
交
通、
通讯方式的发展。
③
两极格局的结束④
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⑤
跨国公司
的全球化经营⑤
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
——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实质
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
①更加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资源。
②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
创造力。
③
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⑤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使南
北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⑧
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负面影响:①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造成全球生态系统过度开发与破坏。
③
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④发展中国家
遭受金融危机可能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答题时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可套用)
1.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更多机遇
2.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体制不断改革
产业升级
3.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利于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4.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福利水平
5.
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多变贸易规则的制定从而更好的享受多边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带来
的好处
6.
利于我国更好的引进外国技术、更好的利用外资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应对措施
1.
树立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
2.
培养核心竞争力。
3.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4.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治经济体制。
5.
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
世界近代历史大纲
第三部分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 )1.新航路的开辟:★原因、客观条件、过程、★影响
( )2.早期殖民活动:(葡、西)殖民活动的地域、特点、血腥掠夺及后果
( )3.文艺复兴: 时间、性质、背景、人文主义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思想等各领域的代表人物、成就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革命的背景与进程:
( )背影(概括为4点).进程: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及其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影响
( )②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权利法案》
2.欧洲启蒙运动
( )①★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早期英国思想家
( )②★法国的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和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3.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 )①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 )②革命的进程:三个阶段、★各派的统治措施、重大事件、重要文献、★大革命意义
( )③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督政府统治、★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及其评价
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①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文献(比较《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历史意义、遗留问题
( )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海地独立、西属拉美独立、巴西独立、成果和意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过程的广泛性、多样性和曲折性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①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重大发明、蒸汽时代、工厂出现、交通运输的新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与中英鸦片战争的必然联系
( )②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法、美、德、俄、日工业革命状况及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
( )②第一国际:历史背景、宗旨和主要活动
( )③巴黎公社:历史背景、★革命措施、历史意义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 )①俄国1861年改革:历史背景、内容、意义
( )②德意志统一★:历史条件、俾斯麦和“铁血政策”、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意义
( )③意大利统一:历史条件、加富尔和加里波第、统一过程的特点、意义
( )④美国内战★:领土扩张、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评价林肯、重要文献、内战及其意义
( )⑤日本明治维新:社会背景、武装倒幕、★改革措施、成功原因、★意义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背景、★英国的侵略扩张及特点;法国扩张;★形成的条件和时间;评价。
5.亚洲革命风暴
( )背影、性质、五次起义;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四个方面的成就、重大发明、★特点
( )②垄断组织的出现:★影响
( )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帝国主义特征及原因、日本大陆政策、《江华条约》、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吞并朝鲜
2.亚洲的觉醒
( )历史背景、标志、主要事件、性质、新特点(与亚洲革命风暴比较)
3.列宁主义的诞生:
( )俄国社会民主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标志、列宁主义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矛盾根源和实质、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的导火线、性质、欧洲战场战局的演变、★结果
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内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 )★历史条件、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布列斯特和约》,历史意义
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内容、作用
3.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立
( )①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总方针、五年计划的实施、严重问题
( )②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作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 )①巴黎和会的召开:操纵国、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意图
( )②《凡尔赛和约》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和约内容、体系的构成、作用、隐含的矛盾、维系的机构
( )③国际联盟的成立:依据、成立及活动情况、宗旨、实质
( )④华盛顿会议★:背影、参加国与主导国、主要协议和对中国的争夺、华盛顿体系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 )②美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新政措施、特征、影响
( )③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外政策、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 )④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背景、内外政策、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 )①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七大”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 )②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时间;英法美的绥靖政策(表现与实质)
( )③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共和国的建立和佛朗哥叛乱、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苏联等的援助和国际纵队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 )①慕尼黑阴谋:★参加国、内容、影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二战爆发原因;德军突袭波兰;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德军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投降;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抗战
( )③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莫斯科战役;美日矛盾及珍珠港事件;影响
(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同盟建立的意义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
(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四次会议、诺曼底登陆、德日投降
(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的国际关系
( )①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形势(3方面);★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实质、评价;联合国的成立、主要机构、宗旨(与国联比较)
( )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对德:(纽伦堡审判)审判战犯彻底、分区占领;对日:美国占领、(东京审判)审判战犯不彻底、保留天皇制.(比较对德日法西斯处置的异同)
( )③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原因);美国的冷战政策:“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成立(标志);德国分裂;两极格局的影响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①美国:★战后经济稳定发展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经济滞胀、复苏和繁荣
( )②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繁荣原因;联邦德国迅速崛起原因;欧共体;★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后果
( )④矛盾与问题★:社会矛盾的缓和、阶级矛盾的存在(麦卡锡主义)、社会危机的加深、极右势力的泛起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 )①战后初期的苏联:主要成就和问题
( )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不含南)及在历史上的积极影响(形成、不复存在的标志)
( )③苏联的改革和挫折★: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评价:成绩、缺陷、失败原因
( )④东欧的变革:历史背景、南斯拉夫的改革(率先)、波兹兰事件和波兰的改革、 匈牙利事件和匈牙利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 )⑤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全会、十六大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注意比较:苏联和东欧改革多有失误,而中国走建设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成就巨大
4.美苏争霸
( )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缓和与紧张的事例
( )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苏联全面收缩及表现
5.亚洲经济的发展
( )①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 )②印度经济的发展:政策、成就、问题
( )③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特点、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亚洲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 )①东欧剧变:剧变的实质、方式、原因
( )②苏联解体★:戈氏改革(背景、历程和方向、后果)注意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联系;八.一九事件(根本原因、直接导火线、影响)、苏联解体及原因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 )①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基本特点、世界各种力量的新的分化组合、世界格局中的“一超多强”局面和多极化趋势
( )②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
3.世界经济的发展:
( )①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评价;世贸组织;主要区域经济集团;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 )②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十一。现代科学技术
( )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条件和内容、★特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