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哪位学者曾经破译了一个甲骨文,最终获得了10万元奖金?
2018年6月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一篇意义深刻的论文被同时公布,首次宣布民间人士破解甲骨文字体的成功事迹。这个破解甲骨文的专家究竟是谁?他又破解了哪个字?十万奖金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辛酸
2016年10月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公告,名字叫作“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计划”。计划公告内容很简单,中国文字博物馆就现今甲骨文破译发展问题提出新计划,宣布寻找社会各界人士,破译出还没有解读过的甲骨文,该馆会以单字10万元进行奖励,并且如果有人能对尚有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义,也会进行5万元的单字奖励。
此公告一出,社会各界舆论哗然,不少人都跃跃欲试,拿着自己“破解”的文字前来应试,但最终都因各种原因,被文字专家否决,致使两年来,也没人能在“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计划”中夺得“开门红”。这位破解甲骨文的社会人士是谁呢?他就是蒋玉斌,一位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民间专家。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被称为“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属于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起源于我国,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甲骨文收藏数量最多的国家,一共收藏12万片之多,而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收藏的数量仅有2万片左右。可即便如此,对于甲骨文文字的破解,我们仍停留在缓步前进阶段,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一共有4500个字左右,但是迄今为止被解读成功的文字,却只有2000余个,不足总数量的1/2。
此次蒋玉斌所破解的文字,无疑为我国甲骨文事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并将甲骨文破解的方向扩大到了民间各界。蒋玉斌所破解的文字,曾经在甲骨文中数次出现过,而这个字究竟是什么?众多文字学家无法给予解释,只能将其列为生僻字进行研究。
蒋玉斌从小喜欢研究文字,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在老师的影响下,研究甲骨文的破解。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一直在工作之余研究甲骨文文字,但是由于甲骨文太过晦涩,蒋玉斌的成果暂时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近些年来,他一直研究一个较为抽象的甲骨文字,同样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研究工作暂时陷入了僵局。
在一天晚上,蒋玉斌又完成了一波案头资料工作后,他突然灵光乍现,脑海中下意识地便将这个字与“屯”“春”等字联系起来。“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蒋玉斌的灵感绝非偶然,而是整日埋头研究资料的结果,最终他确认,曾经将自己难倒的字,正是“屯”字!不过蒋玉斌还认为,此字虽然为“屯”字,但它还是一个通假字,即通“蠢”字。
蒋玉斌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还特意撰写了一篇专业性论文,专门用以诠释“蠢”字释义的由来。蒋玉斌认为,早在商周时期,中原政权附近存在一些动乱、不安分地方国,它们都需要通过征伐加以平定。但是问题不期而至,古书上一般该如何称呼这些方国呢?蒋玉斌是这样解释的,“比如动乱的夷方,就叫‘蠢夷方’;动乱的盂方,就叫‘蠢盂方’。这样释读了甲骨文‘蠢’,顺势也就解决了西周金文的‘蠢’,像‘蠢淮夷’‘蠢猃狁’,这些都是先动乱、后被征讨的方国部族。”。
与此同时,蒋玉斌还在论文中举出不少例子,例如《墨子》中的“蠢兹有苗”、《尚书》中的“蠢殷”、《诗经》中的“蠢尔蛮荆”、清华简《说命》的“蠢邦”等。其释义都与语境相符,即使是《说文解字》一书内对“蠢”的解释,也与上述材料如出一辙。换句话说,甲骨文中的“屯”,其实就是“蠢”的意思,贴切解释为“蠢蠢欲动”。当然,在我国的文字文化中,“蠢”字也略带贬斥的味道,如“愚蠢”、“蠢笨”之类等等。
蒋玉斌的论文成果,得到了古文字研究学界的重视,经过诸多考古学家们的一致品评,最终确定,该论文结论观点鲜明,符合古文字学研究方向。因此,中国文字博物馆馆方宣布,蒋玉斌的研究成果真实有效,不仅为其颁发了荣誉奖章,而且还将10万元奖励交到他的手中。
蒋玉斌认为,研究甲骨文工作虽然枯燥无味,但是只要找对了方向,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一旦破解成功,那种喜悦更是无以言表的。目前,蒋玉斌又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而此次所研究的甲骨文字,却是“酉彡”字。古文字专家罗老曾认为,甲骨文中的“酉彡”字,应为尝酌的酒祭,而郭老却认为,此字应为“积薪燔柴之槱祭无涉”,属于“鼓缶”、“击缶”等打击类器物。
据蒋玉斌称,目前他在所有的甲骨文中,发现“酉”旁加几个斜点的字,其出现次数高达2000次,虽然业内人士对其用法、读音有所了解,但却一直未能有明确的解释,自己研究这个字,也算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字的源头,也是人类文字长河中的精华,破解甲骨文的意义极为深刻,不仅能够厘清华夏之源,更能寻找到中华文明中最深的底蕴。
甲骨文是怎么破译的?
甲骨文是这样考释出来的:孙诒让将金文、古籀文与甲骨文对照,考释出了185个字(约30个考错了)。罗振玉用字形对照法+文意推测法,成功释读了571个,其中很关键的“贞”字,天干地支字(与《史记》的相关记载对号),这些文字的成功破译使得甲骨文大意可通。唐兰、于省吾建立了古文字学体系,通过偏旁分析法、同一文字的历史演变、同一字或词在甲骨文不同例句中相互印证,通过这些方法,唐兰释读了74个字,于省吾释读了98个字。沿着这条道路,张政?R、裘锡圭分别又考释了几十个字。甲骨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备。西夏文是这样破解的:历史流传下来一本西夏字与汉字对照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可以查常用字的字形,没有读音。
西夏灭亡以后,华北、西北人民继续传抄西夏文佛经,西夏字直到明嘉靖年间才最后灭亡,在一些僧人的著作中留下了关于西夏文翻译的心得。破译西夏字的关键人物是王静如(1903-1990),他以前面说的两种文献为基础,读出西夏文佛经中的两三个句子,确定这是哪部佛经,然后将整部汉文佛经与西夏文佛经对字抄译;其中人名、地名在西夏文中的音译可以恢复西夏文的读音体系;已释读的西夏字在西夏文献不同例句中的搭配方式可以释读更多的字。通过王静如、李范文、史金波、以及俄国学者的持续努力,西夏文得以破译
甲骨文发现一百多年,那些已被破译的甲骨文是如何破译的?
甲骨文发现100多年那些已经破译的甲骨文,是通过推断它的一些年代特征,然后再从一些出土的青铜器上铭文的字形进行参照对比,最后再通过观察它整体表现出来的一个形态,然后进行各方面的结合,就可以破译出来。
甲骨文又称殷墟甲骨卜辞,共有5000多个字,经之前大多数人的研究破解已经解读了1500多次,但是解读的这些字里面有很多都存在着争议,剩下的3500多个字还没有破解。之前有的人用造汉字的6种方法去推断和破解甲骨文,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的好,因为甲骨文并不是大家最开始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字,而是在上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演化变异了的一种文字,它不再像之前的象形,而更多的已经经历了岁月的痕迹。
后来有的人主要参照一些晚期出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的字形,然后根据整体的完整性前后文字进行对照推断中间的字,这个做法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在甲骨文大量出土之前,已经出土了很多商朝的青铜器,可以根据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然后进行前后的对比和对照。后来有很多人根据去了解当时的人类的一些行为和活动,然后再去推断甲骨文的含义。
有很多的甲骨文现在已经流失在海外,所以导致我们现在研究甲骨文会有一些阻碍,而且还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将原来流失的物品买回来,但是想要了解的人们很多,希望他们保持这份研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