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简短的介绍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它的身体像半个圆球,头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触角很短,不太明显,它的脚在大大的翅膀底下,它的口器既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因为它的翅膀有七个黑色的圆点点所以人们叫它七星瓢虫 。 七星瓢虫为益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在华北南部,俗称“花大姐”。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 扩展资料: 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 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树、槐树、榆树、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七星瓢虫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间七星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这时候,早晚的气温较低,七星瓢虫往往隐蔽起来,不易发现,需在上午7点钟以后至太阳下山之前采集。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七星瓢虫
瓢虫的记录卡怎么写
我们要先把图片写好之后,再把字写的很好之后才行,我们要实物呀什么什么什么的。
七星瓢虫身穿红色的外套,上面点缀着七颗醒目的黑色斑点,像一把艳丽的小花桑七星瓢虫时常把小伞撑开,轻缓悠闲的飞舞着,如一位撑着小伞散步的娴雅淑女七星瓢虫身穿红色的外套,上面点缀着七颗醒目的黑色斑点,一只七星瓢虫正吃着蚂蚁们精心养的“奶牛”;可它也有温柔贤淑的一面,每只雌虫都是难得一见的好母亲,像一把艳丽的小花伞,所以,七星瓢虫又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淑女虫。瓢虫是一种鞘翅目昆虫,就是常说的甲虫。为完全变态发育。瓢虫有很多种,七星瓢虫是大家熟知的益虫。七星瓢虫又名七星瓢岬、七星花鸡、花大姐,属鞘翅翅目瓢虫科,以其个体较大,色彩鲜丽而著称。它体长7~8毫米,体宽5~6厘米。身体的北部拱起,呈半球形,因为它的形状很象用来舀水的葫芦瓢,所以叫瓢虫。此虫头部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缘上各有1个淡黄圆斑,复眼黑色,触角褐色,口器也是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背上有对称的七星黑斑,故称为“七星瓢虫”,鞘翅基部近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白三角形斑。腹面黑色,中胸后侧片白色。足黑色,胫节有2根刺距,爪有基齿。
七星瓢虫的资料
中文名: 七星瓢虫
拉丁学名: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瓢虫科瓢虫亚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棉蚜、麦蚜、豆蚜、菜缢管蚜、玉米蚜、高梁蚜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小麦、豇豆、白菜、玉米、高梁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黑色,其内侧凹入处各有1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卵:长1.26毫米;宽0.60毫米。橙黄包,长卵形,两端较尖。成堆竖立在棉叶背面。每块卵一般20一40粒,最多达80粒。
幼虫:共4龄.各龄期的主要特征:
一龄:体长2—3毫米。身体全黑色。从中胸至第八腹节,每节各有6个毛疣。
二龄:体长4毫米。头部和足全黑色,体灰黑色。前胸左右后侧角黄色。腹部每节背面和侧面着生6个刺疣,第一腹节背面左右2刺疣呈黄色,刺黑色。第四腹节背面刺疣黄色斑不显.其余刺疣黑色。
三龄:体长7毫米。体灰黑色.头、足、胸部背板及腹末臀板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黄色斑。腹部第一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桔黄色,刺黑包。第四节背侧2刺疣微带黄色,其余刺疣黑色。
四龄:体长11毫米左右。体灰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桔黄色斑。腹部第一节和第四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均有桔黄色斑。其余刺疣黑色。
蛹: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
俗称花大姐。
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等一些省区;另记载于蒙古、朝鲜、日本、原苏联、印度及欧洲地区。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年发生多代。以成虫过冬,次年4月出蛰。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成虫和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系益虫,应予保护。
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20世纪70年代在黄河下游已开始用助迁法防治棉花和小麦蚜虫,90年代开始人工繁殖,并用于生产。 七星瓢虫以鞘翅上有7个黑色斑点而得名。每年发生世代数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在河南安阳地区每年发生6-8代。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则较少。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77天,以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叶螨、白粉虱、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和卵。七星瓢虫1头雌虫可产卵567-4475粒,平均每天产卵78.4粒,最多可达197粒。 七星瓢虫取食量大小与气温和猎物密度有关。以捕食蚜虫为例,在猎物密度较低时,捕食量随密度上升而呈指数增长;在密度较高时,捕食量则接近极限水平。气温高的条件下,影响七星瓢虫和猎物的活动能力,捕食率提高。据统计,七星瓢虫对烟蚜的平均日取食量为:1龄10.7头,2龄33.7头,3龄60.5头,4龄124.5头,成虫130.8头。七星瓢虫近80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万头蚜虫。 毒性 七星瓢虫对人、畜和天敌动物无毒无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七星瓢虫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分布的地区有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常见于农田、森林、园林、果园等处。
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 而仓皇退却、逃走。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
瓢虫之间还有一种奇妙的习性:益虫和害虫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传统习惯,因而不论传下多少代,不会产生“混血儿”,也不会改变各自的传统习性
观察七星瓢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中文名: 七星瓢虫
拉丁学名: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瓢虫科瓢虫亚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棉蚜、麦蚜、豆蚜、菜缢管蚜、玉米蚜、高粱蚜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小麦、豇豆、白菜、玉米、高粱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谏��淠诓喟既氪Ω饔?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卵:长1.26毫米;宽0.60毫米。橙黄包,长卵形,两端较尖。成堆竖立在棉叶背面。每块卵一般20一40粒,最多达80粒。
幼虫:共4龄.各龄期的主要特征:
一龄:体长2—3毫米。身体全黑色。从中胸至第八腹节,每节各有6个毛疣。
二龄:体长4毫米。头部和足全黑色,体灰黑色。前胸左右后侧角黄色。腹部每节背面和侧面着生6个刺疣,第一腹节背面左右2刺疣呈黄色,刺黑色。第四腹节背面刺疣黄色斑不显.其余刺疣黑色。
三龄:体长7毫米。体灰黑色.头、足、胸部背板及腹末臀板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黄色斑。腹部第一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桔黄色,刺黑包。第四节背侧2刺疣微带黄色,其余刺疣黑色。
四龄:体长11毫米左右。体灰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桔黄色斑。腹部第一节和第四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均有桔黄色斑。其余刺疣黑色。
蛹: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
俗称花大姐。
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等一些省区;另记载于蒙古、朝鲜、日本、原苏联、印度及欧洲地区。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年发生多代。以成虫过冬,次年4月出蛰。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成虫和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系益虫,应予保护。
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20世纪70年代在黄河下游已开始用助迁法防治棉花和小麦蚜虫,90年代开始人工繁殖,并用于生产。 七星瓢虫以鞘翅上有7个黑色斑点而得名。每年发生世代数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在河南安阳地区每年发生6-8代。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则较少。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77天,以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叶螨、白粉虱、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和卵。七星瓢虫1头雌虫可产卵567-4475粒,平均每天产卵78.4粒,最多可达197粒。 七星瓢虫取食量大小与气温和猎物密度有关。以捕食蚜虫为例,在猎物密度较低时,捕食量随密度上升而呈指数增长;在密度较高时,捕食量则接近极限水平。气温高的条件下,影响七星瓢虫和猎物的活动能力,捕食率提高。据统计,七星瓢虫对烟蚜的平均日取食量为:1龄10.7头,2龄33.7头,3龄60.5头,4龄124.5头,成虫130.8头。七星瓢虫近80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万头蚜虫。 毒性 七星瓢虫对人、畜和天敌动物无毒无害,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七星瓢虫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分布的地区有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常见于农田、森林、园林、果园等处。
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 而仓皇退却、逃走。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
瓢虫之间还有一种奇妙的习性:益虫和害虫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传统习惯,因而不论传下多少代,不会产生“混血儿”,也不会改变各自的传统习性。
野外捕捉
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树、槐树、榆树、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七星瓢虫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间七星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这时候,早晚的气温较低,七星瓢虫往往隐蔽起来,不易发现,需在上午7点钟以后至太阳下山之前采集。
越冬的七星瓢虫不食不动,只要找到,捕捉很方便,用手就能捉住。其他季节的七星瓢虫善爬能飞,可以利用它的假死习性,用塑料袋迅速套住栖息着七星瓢虫的枝条,抖动一下,七星瓢虫立即掉落在袋里,接着,把枝条抽出,扎紧口袋,就可以带回实验室。
人工饲养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饲料——蚜虫,但这种方法费工多,有时还不易采到。所以用人工培养大量蚜虫,满足七星瓢虫食用。可用蚕豆苗人工培养蚜虫。当分栽的蚕豆苗长出3-4厘米高时,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虫放在豆苗上,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培养10-15天,蚜虫就能大量繁殖,这时就可用蚜虫作七星瓢虫的饲料。
把七星瓢虫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垫一张草纸,纸上放一个盛湿药棉球的小瓶盖,以保持瓶内的湿度,瓶口盖上纱布,并用橡皮筋系紧。每瓶放进七星瓢虫1-2对,每天投一次饲料,它们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后代。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温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
田间释放
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后,可以放到田间,帮助人类消灭蚜虫和蚧虫。如棉田出现大量蚜虫危害,这时可以把七星瓢虫散放到棉田里,它就能将蚜虫吃掉。
散发时,在棉田边走边放七星瓢虫,走几步放几只,为求散放均匀。
1掌握好散放时间,以傍晚时散放为宜。因为傍晚气温较低,光线较暗,七星瓢虫活动性较弱,不易迁飞。
2采用成虫和幼虫混放。因为幼虫没有迁飞能力,不会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虫的本领。
3散发前一天停止喂食,再进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虫迁飞活动能力。
4散放后两天内,不进行中耕和其他田间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虫受惊迁逃。
有趣的实验
1捉一只七星瓢虫,用手指头轻轻捏一下,手指头马上就会沾一滴黄水,这是它的血,闻一闻气味很难闻。七星瓢虫遇到敌人侵袭的时候,就立即分泌这种难闻的黄水,使敌人闻而生畏,仓皇逃走。
2七星瓢虫还有伪装本领,当它遇强敌感到危险时,立即从树上掉落地面,把它那三对细足收缩起来,像“失去知觉”一动不动,装死躺下,瞒过敌人。根据七星瓢虫的假死习性,你突然摇动植物枝条,地面往往有装死的七星瓢虫。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在野外寻找七星瓢虫。
3刚从蛹壳钻出的七星瓢虫,呆在蛹壳一动不动。这时候,你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用手指头突然推它掉下来,吓唬一下,过了一天多,七星瓢虫鞘翅逐渐变硬,但是七个斑点始终不能出现,成为一只“无斑点”的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儿10天的观察日记
11月28日 星期四 晴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观察日记,我就和妈妈一起在小区的草地上找昆虫,终于在一个小草丛里找到了一只美丽的七星瓢虫。看到小瓢虫孤孤单单的样子,我觉得它好可怜啊,于是我找来一个小瓶子准备带它回家。我用小瓶子把我的小宠物装进去,小心翼翼的把它带回了家。
当我把瓶盖打开的那一刻,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瓶盖打开后,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个小家伙,好奇的打量着它。我发现它的鞘翅上长着一个小三角形的白斑,头部是黑色的,一对红色的鞘翅在夕阳的照射下更显得油亮亮的,像一块黑红相间的宝石。这小家伙哦可真是惹人喜爱,它想顺着瓶子向上爬,可是瓶壁有点滑,它爬了几下“啪”又掉了下去,聪明的它又扑扇着鞘翅飞起来,我赶紧盖上了瓶盖,生怕它飞走,就这样,它折腾了好久,终于安静了下来。趁它安静下来的时间,我急忙拿来稿纸把我刚才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了下来。
有关七星瓢虫的资料
中文名: 七星瓢虫
拉丁学名: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瓢虫科瓢虫亚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棉蚜、麦蚜、豆蚜、菜缢管蚜、玉米蚜、高粱蚜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小麦、豇豆、白菜、玉米、高粱
形态特征:
体长6.5~7.5mm。翅鞘橙红色,左右各有3枚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枚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谏��淠诓喟既氪Ω饔?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卵:长1.26毫米;宽0.60毫米。橙黄包,长卵形,两端较尖。成堆竖立在棉叶背面。每块卵一般20一40粒,最多达80粒。
幼虫:共4龄.各龄期的主要特征:
一龄:体长2—3毫米。身体全黑色。从中胸至第八腹节,每节各有6个毛疣。
二龄:体长4毫米。头部和足全黑色,体灰黑色。前胸左右后侧角黄色。腹部每节背面和侧面着生6个刺疣,第一腹节背面左右2刺疣呈黄色,刺黑色。第四腹节背面刺疣黄色斑不显.其余刺疣黑色。
三龄:体长7毫米。体灰黑色.头、足、胸部背板及腹末臀板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黄色斑。腹部第一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桔黄色,刺黑包。第四节背侧2刺疣微带黄色,其余刺疣黑色。
四龄:体长11毫米左右。体灰黑色。前胸背板前侧角和后侧角有桔黄色斑。腹部第一节和第四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均有桔黄色斑。其余刺疣黑色。
蛹:体长7毫米,宽5毫米。体黄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黑点,中央2个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两侧角有2个黑斑。中胸背板有2个黑斑。腹部第2—6节背面左右有4个黑斑。腹末带有末龄幼虫的黑色蜕皮。
生态习性:
除了冬季外,户外蚜虫堆间均有机会找到前来觅食的成虫。本种分布非常普遍,但是较少成群群聚。
俗称花大姐。
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华东和西南等一些省区;另记载于蒙古、朝鲜、日本、原苏联、印度及欧洲地区。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年发生多代。以成虫过冬,次年4月出蛰。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成虫和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系益虫,应予保护。
七星瓢虫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简短的七星瓢虫介绍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为益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在华北南部,俗称“花大姐”。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