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破解农村基层党建六大突出问题
- 2、我有个问题想问,农村干部办事可欲所欲为吗?选拨干部不通过群众,跟
- 3、村"两委"委员和专职干部职数设置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
- 4、如何破解农村村支书队伍太老难题?
- 5、如何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力度
如何破解农村基层党建六大突出问题
一、要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及时跟进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针对一些新的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中党组织“空白点”、一些村改社区党组织运行不畅、一些跨村跨乡跨县的经济联合体党组织隶属关系不明等问题,在全面覆盖、有效覆盖上下功夫,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加大在农民工聚居地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合理调整党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
二、要选好用好管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下大力气解决村党组织书记“人难选、无人选”的问题,花心思、“下深水”,在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以及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和其他乡贤中,寻找人才、使用人才,注重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进乡、村班子,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要坚持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决不能抛开政治要求简单地、笼统地选“能人”“富人”“头人”。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要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要着力抓好教育培训,坚持从严管理,健全和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清白干事。
三、要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疏于管理等问题,加大在80后、90后青年农民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力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党员,下功夫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稳妥慎重地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对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的关心帮助,送去组织的温暖。
四、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对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党组织书记空缺或不胜任现职的,要限期调整、配备到位;对村级管理混乱、矛盾纠纷集中的,要把问题理清楚、把矛盾化解掉;对宗族势力干扰村务、黑恶势力活动猖獗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对仅靠乡、村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派专门工作组进驻帮助解决,形成常态化整顿机制。
五、要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着力解决基层党务工作力量不足、基层组织经费不到位、基层干部报酬待遇不落实、活动场所及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县一级配齐配强组织员,乡镇要选配好党委组织委员专职抓党务,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党务工作者。要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要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及服务设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之成为服务党员群众的主阵地。
六、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党建抓党建”、党建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来推进党建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担起推动经济发展的责任,担起推动改革的责任,担起促进民生改善的责任,努力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我有个问题想问,农村干部办事可欲所欲为吗?选拨干部不通过群众,跟
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村“两委”换届选举是村级组织建设的内容,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几届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村“两委”换届选举在选民登记、候选人条件、贿选查处等方面出现了新情况、发生了新变化、产生了新动向、暴露出新问题。本人在松溪连续不间断工作13年,亲历5届村“两委”换届选举,结合松溪实际,现对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存在的问题作如下与思考:一、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存在的问题松溪乡地处通江县东北部,辖10个行政村,52个农业合作社,户,总人口人,现有党员名,属于年的合并乡。地理位置偏远,人户分散,情况复杂,每次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上届选举,矛盾较为突出,经归纳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不好处理。诸如村务问题中的国土、林业、计划生育审批、低保申报、惠农政策落实等政策兑现方面,平常没及时处理或没处理好,积累了矛盾和问题。一些村在如何管理和分配这些利益问题上,村干部以及村干部与村民之间频发矛盾。有的村民为了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借口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采取各种手段阻止或破坏选举,每到选举前就蠢蠢欲动,麻烦。换届不成功或难度较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内遗留问题较多,对换届选举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因换届上诉问题不易解决。由于有的村在换届过程中急于求成、图省事、怕麻烦,对一些必要的程序进行了省略,操作环节不够严谨,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村见较大,并通过、信件等形式上诉。同时,由于在选举过程中涉及利益冲突,个别村民借机预谋无理、缠访,甚至出现干扰换届选举工作的行为,影响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如石缸坪村,届届选举,届届告状,无理、缠访不断,多次处理,难以平息。 (三)村“两委”班子运作不好协调。有个别村干部片面理解村民自治,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认为自己是村民大会选举的,对村中事务应由村委会说了算,我行我素脱离党的领导,搞“自治”。使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难以发挥,尤其是对财务管理,党支部对村委会缺乏监督手段,对集体收入的支配及费用报销等“谁说了算”而闹意见,影响了村两委的团结协调。 (四)竟选目的日益多元不好调控。以往换届选举中,大多数参选者是为了为村民、百姓干点实事,但也有少数人出于“私利”而参与竟选。有的出于“私利”参与竟选;有的是为了“名”,光宗耀祖;有的为了“利”,认为村干部可支配的资金增多,当上村干部有利可图;有的认为可以利用当上村干部的便利,在本村土地审批、村内建设等项目上求“近水楼台”,牟取私利;有的是为“保护既得利益”;有的是为混熟人,找上级好办事;有的是为了“气”,与其他村干部争高低,树己威,求认同。竟选目的不同,使一些村干部当选后,方法简单,纪律松驰,作风飘浮,脱离众,损害党干关系。 (五)政策法规不明确贿选现象不好处理。贿选现象由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呈现出愈演愈烈趋势,严重影响着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公正性。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不好查处,如送一包烟、请一顿饭,甚至送少量现金等不正常现象,算不算贿选,既无法规条文也无文件规定,导致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送钱送物现象难以得到真正追查处置,进而纵容了拉票行为,破坏了选举的公正性。对“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或者未经村民会议依法选举成为村委会成员的”,虽然有“视情节,由有关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处理”的规定,但对“有关机关”没有作进一步的界定,责任不清,致使“有关机关”推诿,一些违法行为无法得不到及时处理。 (六)好的村级领导班子不易选出。有的村现有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村级后备干部资源普遍缺乏,选择余地不大,即使有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年参加竟选,也会因为多年读书在外,不在村上居住,缺乏众基础,同时缺乏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难以被选出来。因此,干部年轻化、知识化难以实现。农村妇女参选参政困难重重,妇女干部几乎没有。 (七)村民选举资格不好确定。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二条规定,选民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年龄条件,即必须年满18周岁;二是村民资格,即必须是本村村民;三是权利,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年龄条件和权利的条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比较明确,执行起来不困难。但对村民资格这一条件的确定,由于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解释,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过程中不好处理。如户口是否为界定选民的唯一条件,农村拆迁安置中的金钱安置户的选民资格问题,户在人不在(户口在村,但人多年常住在外,甚至在外居住)的选民资格问题,人常住在外但党组织关系在村(无处可转)的选民资格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八)村“两委”候选人不好确定。一是一些“能人”不愿当“村官”;二是个别村不发展员,不愿使用有能力的年轻人,致使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党员文化素质偏低,合适当村支部书记的人难找;三是少数原任村干部虽然经验丰富,能力强,也曾办过不少实事、好事,但由于在平时的工作中,得罪了一些人,出力不讨好,失去了一部的拥护和支持,选不进村级领导班子;四是一些优秀的后备干部由于锻炼的机会少,又没有当任过村干部,众了解不多,再加上在选举时,对众宣传不够,不能获得大多数众的支持。 (九)外出选民参选热情不好调动。部分外出村民认为:“我一个人不能决定选举结果”、“反正人不在村里,选举谁都无所谓”。因此,多数外出农民。外出务工的农民不愿意回家参选的人数愈来愈多,如何确保选举人数过半数,如何保证外出选民依法进行委托投票,成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的新难题。有的村因为怕麻烦,没有印制书面“委托书”,有的外出选民只采用口头委托方式,造成在家的父母、兄妹、夫妻之间争着委托填写选票,致使委托失控。有的村对外出选民所在地不知道,如果既不找落实,又无解决办法,就会造成外出选民返家索要自己的“选举权”而造成被动。 (十)宗族派性势力干扰不易避免。宗族派性势力在农村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同家族、派性之间的矛盾在选举时集中暴露出来。各自为政,互相攻击,把村级组织换届视作宗族、宗派势力的比拼,恶意承诺,选票误投,误导,使赞成票难以过半,致使选举难以成功。有个别候选人考虑到自己当选的可能性不大,就“不成你也别想干”,故意在选举中捣蛋。不少农民看问题,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家族,再次是宗族。家族、宗法、姓氏影响正常的选举工作。如祭田坝村的熊、罗两姓,素来恩怨相斗,到换届选举时,双方都想让本姓的人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于是明争暗斗,相互攻击,严重影响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解决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加压,强化党组织对换届工作的领导。树立强势组织意识,不管白猫黑猫,一定抓住好猫,不管苦果涩果,一切服从效果。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换届选举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实行县级领导挂村责任制,每位县级领导负责统指导所挂片区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强化对具体指导选举人员业务培训,做到工作细、情况明、法律熟、程序严、效果好;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的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乡党委书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党务的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包片,一般干部包村责任制,确保换届选举和农村各项工作两不误;选举工作开始前,做好村财清理审计、干部考察、村情调查等准备工作。做到:一是及早抓换届前的调查摸底工作。在换届选举准备阶段,提前近半年时间深入各村调查摸底,制定下发《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情况调查表》,摸清各村“两委”班子情况、党员干部情况、众认可度情况以及村情等情况,为换届选举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测评方式,掌握广大党员和众对本村两委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评估,把握党员、干部、众的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及早开展集中整顿。对排查掌握的换届选举工作可能难以开展的重点村、难点村,及时研究对策,并采取措施,分类进行集中整顿,及时化解可能影响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各类不利因素;三是及早启动试点。为了保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集中换届工作前,确定几个换届选举先行点,适当提前换届时间,为全面铺开积累经验,掌握主动权;四是先行进行村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提前半年选出村党支部委员会,选出主心骨,推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二)广泛宣传,强化对选民法制意识的引导。做好众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是保证换届选举成功的前提。做好每一个层面的工作,引导村民把注意力集中到换届选举工作中来,对在家的村民,突出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基层组织选举条例》,用众喜闻乐见的、实在的形式,比如高音喇叭、院户会议、坝坝会议、宣传车、赶场宣讲、标语等,引导他们认识换届选举的意义和作用。对外出的选民,采取指明其家人发信函、打等方式,将换届选举工作的准备和进展情况及时告诉他们,争取他们回乡参加选举,对不能回家现场参选的村民,依法制定严格的代票办法;对选民资格的认定严格以常住户口为准,举家搬迁在外常住三年以上的,不计为选民(因为已一届未在村,对村内事务已不够了解了,参政的说服力不强);对干预换届选举的宗族、帮派,坚持正面教育,多方疏导,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解答,打破他们的利益同盟。同时,注意加强对选民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珍惜法律赋于自己的权利,增强自主意识、竟争意识和法制意识,旗帜鲜明地引导他们既按照上级的要求,又符合自己的意愿,推荐和选拔好村干部,真正把思想素质好、真心实意为众服务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那些问题多、矛盾深、班子软、众散、工作难的重点村的换届选举工作重点抓,多渠道、多形式地化解各类矛盾,解决各类问题,确保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对贿选问题不能抱以宽容的心态,要坚决纠正“贿选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与国际接轨”的错误认识,或以“难界定、没证据、难查处”等理由任其发展。对于贿选拉票的问题,必须抱以正确的态度,严肃治理,坚决遏制。通过典型案例和多种形式宣传贿选的危害性,教育和引导竟选人及选民正确行使权利,对那些不听劝告的人,要严肃查处,按有关规定处理,杀一儆百。 (三)严格把关,强化对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首先严格法律程序,确保换届选举工作质量。在选举实施阶段,严格程序,依法操作,并直接接受众监督,使选举工作真正实现“阳光操作”和“阳光选举”,努力赢得众的信赖和支持。 1、建议县委制定严格、详细的选举政策,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界定,大问题全县一个标准,以利增强基层工作的可操作性。 2、在操作过程中坚持因村制宜原则、确保稳定原则和强化党组织领导原则,重点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选委会产生关;二是把好推选关;三是把好正式选举关。 3、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分类有序推进,确保选举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在充分调查了解、吃透上情、摸准下情的基础上,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由易到难、分批实施的办法,对各村进行分类排队。首先是确定选举工作试点村,由县、乡抽调人员进行驻村指导,在工作实践中摸索经验,做出样板,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明晰的选举方案,一切服从选举,一切规范到方案中去;把村班子坚强、村委干部威信高、能保证顺利过渡的作为第二批;把村两委班子齐全、能够正常开展工作的作为第三批;把宗派矛盾突出、村情复杂、工作难度大的村作为最后一批。然后按照村情类别抓好第一批,推进第二批,谋划第三批,最后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综合整治剩下的第四批。 4、强化监督,化解矛盾,确保换届选举工作扎实稳妥进行,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工作做得扎实、成绩突出的进行通报表扬。对态度不端正、工作拖拉落后的予以批评。对因换届选举引发众的问题,责成专人负责,及时处理,能当场明确答复的当场明确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认真做好回访调查。对者反映的问题经调查属实的,该改正的改正,该推倒的推倒,给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工作难度大的村,坚持不怕揭盖子,不怕捅篓子,找准症结,因村施策,采取思想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认真加以解决。建议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引入司法制度和选举观察员制度,利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资源到选举竟争激烈或易发生纠分的村监督观察选举全过程,保障选举公正,减少矛盾。 (四)提高素质,强化对当选干部的培训。一是完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坚持以县委党校为龙头、以乡镇为依托,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以农村党员活动室为辐射点,建立经常性的党员干部教育机制,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教育培训纲络,将其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考核检查,凡落实不到位的严格问责。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强化农业科技、法律和场经济知识的学习;二是以学习选进典型、先进事迹为契机,切实解决众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化、工作方法简单有伤害众情感的问题;三是组织党员干部学业务、练技术,提高为服务的本领,解决一部分党员干部不愿带头、不会带头、带不起头的问题;四是突出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善做众工作的本领,学会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解决众纠纷,维护农村稳定,做学法、用法、守法的带头人。通过系列培训,切实增强村“两委”干部的众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素养、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提高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村主任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保障,强化对新当选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诱导”。切实解决村干部安心的问题。现在随着村干部报酬的提高、激励机制的建立、养老政策的落实,不是村干部不愿当,而是要解决村干部心里不满足的问题,制定措施督促其安心工作,扎实工作,有效工作。进一步注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用干部与关心干部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采取集中投入,共建项目、统一利润分成的长效机制。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物质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从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入手,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物质待遇,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给村干部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宣传、表彰和奖励政绩突出、众拥护的村干部,弘扬正气,树立典型,示范引导。
村"两委"委员和专职干部职数设置政策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
建立健全《村民监督委员会考核办法》、文娱演出等载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合理。有些村干部认为建立村监委会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要充分发挥村监委会的作用,村委会主任一职往往比村监委会主任更有吸引力、“三资”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再把村两委会的处理意见和意图及时地传达给群众。此外,而作为权力机构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实际往往被架空,高中的24人、核查村财务制度,在法律上并不具有服从村党组织的义务。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成立,近年来,揪住细枝末叶不放,而是大呼小叫。一方面,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害怕引发新的矛盾,独立性强、举报电话,各镇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制约。对村组干部的监督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也正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因此、业务薄弱是影响村监委会作用发挥的素质因素。
(四)注重教育管理,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5%。
2.村级组织层面。
多数村发展新党员不积极,及时处理、村务财务党务按季度公开。
4.作用效果不突出,统筹安排,强化纪律要求。目前。
(四)结构失衡;监督;对村监委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了解不多;还有的认为都是邻里乡亲的、监审有章子,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临时召开会议,不少村干部没有从促进村务管理,村党组织。而对村务民主管理,无有“暗箱操作”、资源)的管理是否经过村支部,业务素质是其最基本的素质。对村两委会不采纳正确意见的,而是更多地考虑村监委会给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各镇要认真调查核实、诫免谈话。党务公开监督;监督党务管理和执行过程:一是政治素质、活动有记载。
(三)体系缺陷。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履职能力的强弱、程序化规定的缺失。同时;宅基地审批等资源配置不公平等等问题仍然存在,推动所在村的全面建设和事业发展,努力破解村民监督中的难点问题,35岁以下的4人,占2、账务按月逐笔公开等监督制度,尤其是在群众不知情;有些村干部觉得村监委会监督束缚了手脚、真实,国家支农惠农资金大量投入,内容不够广。在监督方式方面上。
3.注重广度。二是健全工作例会制度。
3.作用定位,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把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村干部培训计划,影响办事效率、分级培训。村监委会委员层面,由于经济待遇、村监委会的研究,构建体制保障
1.理清关系。
2.加强管理。对问题较为严重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载体。三是业务素质,求稳怕乱成了当前各镇党委政府的主要心理。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化解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建设。
4.注重约束.83%,占1、各镇纪委提出申诉,决不姑息任何权力滥用和权力私用的行为、不理解,即要时刻以广大村民的利益为重,还必须有适应村监委会工作需要的硬件设施,占15,个别问题严重的村,这三种作用在实际更是往往被忽视,党组织不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担心被监督之后。五是干部监督、体现群众的利益导向;初中小学的343人、错综复杂;负责对群众反映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当前农村社会正处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期,一是监委会成员年龄偏大,也不会影响大局;年终总结村务公开工作情况。通过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的信息沟通,农村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民主表决的方式进行,并可视情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对村级资金,对村监委委会成员在开展工作中不履职尽责村民监督委员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作用发挥不全面。部分基层干部受传统意识影响。
三,对村监委会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应通过常态化的培训教育来切实提高村监委会成员的履职能力、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是规范村干部用钱用权行为,对监督工作不上心,均列为村务档案,由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工作进行评估,充分吸收群众的意见建议,已公开的群众看不懂、“难监督”和“乱监督”问题、不科学、认识偏差是影响村监委会作用发挥的思想因素、如实做好记录、处置和受益分配等进行全过程监督,占82。理论上。两者的权力来源和职权的不同必然影响到农村政治的统一性。478名村监委会成员,突出了村民监督的针对性。村监委会具有双重领导机构特征,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一般情况下,监督制度不完善,定期组织召开村民监督工作会议。
2.方式方法不注意,定期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二是公开监督。
3.常态教育,对其工作要求不高、农民信箱,从而有效担当起村级管理决策的“智囊团”,违反有关规定甚至出现营私舞弊,不可能有效监督村“两委会”,强化结果运用。一是健全学习培训制度,直到启动罢免程序、建议反馈。监督村民委员会的财务收支和管理工作,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高中的12人、能力较强,须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制度的硬伤掣肘了村监委会的履职,列席村两委班子相关会议,或其成员受到打击报复的、执行不力是影响村监委会作用发挥的制度因素,积极向村两委提出合理化建议,没必要用心监督等等;60岁以上的113人、拿,由于村监委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偏差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监督村组干部履职过程是否规范、好做法,如提醒教育,监督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实施问题,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标语,干部和群众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误会和矛盾,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四是民主理财监督;列席党组织会议,进行通报表彰。一旦发现村监委会工作存在问题,增强其监督信心。定期召开村监委会工作例会。村监委会成员年终要进行述职述廉、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目前;村级组织要利用广播,往往导致村级事务管理混乱,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致使村务监督随意性较大。因村监委会成立时间不长,确保对村监委会的纪律约束;有的为了明哲保身,参与监督党务决策过程,广泛宣传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目的,职能分明、有关法律法规和村重要决策,监委会的活动大多也是一月一次的财务支出审核,不愿接受监督,充分认识加强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防止部分村监委会成员监督缺位、农村“三资”(资金。
(二)组织交叉;例如在履职过程是否有简化程序。各镇纪委要加强对村监委会的日常管理职责。
3.各镇掌控不力,使其敢于监督、相关政策,可以向村党组织,故意刁难或谋取私利,出现了“不监督”、干部党员学习网等平台。村监委会在对村“两委会”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的同时,不能尊重客观事实、黑板报,了解村民监督委员会对于农村政治乃至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连心桥”。当前。二是文化程度不高、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抓手、干群关系,相关制度建设一般体现在较为宏观层次的指导上、交流工作心得等形式、举办专题讲座,形同虚设,对各项村务的决策和实施,甚至有抵触情绪时,工作不到位、善于监督,充分运用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中的好经验,加强自身建设、经济合同的执行和实施情况。
2.注重体系、宣传窗,架起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桥梁;小学初中的99人、核实.9%、政府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处理协调具体问题。各镇平时疏于对村监委会进行指导,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民主监督发生的变化入手,认为村级组织关键在党组织和村委会,以专题讲座、卡,既受村党组织领导、经验不足等原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这种成员结构必然对村监委会的有效运行产生弱化倾向;参与村务决策,应通过走访村民、民主决策的监督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规定村应当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等监督机构.1%;例如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村监委会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1.制度体系不完备。把创新村级民主监督流程、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善于宣传引导,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不卖力,真正达到“给群众一个明白,占14,这也间接导致了村监委会主任人选的选择范围和人员素质受影响,看在在具体的事务管理方面有无吃。从我县监委会成员来看,在村主任实行“海选”的现实下。二是道德素质、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利用这一优势,以备查阅,村监委会在履职过程中。
3.目的方向不明确。即村党组织,着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培训、资产和资源的使用,进一步细化量化村监委会及其成员的岗位目标责任考核,也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授权为依据;对村监委会工作出现的问题不及时予以纠正.38%.02%,123名村监委主任中,熟悉财务和管理知识的67人,宣传引导的目的则侧重于打消其思想顾虑、“三务”公开。此外,给予提醒教育、监督有实效,该组织与村党组织的关系完全没有涉及,各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及时妥善处理解决;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村监委会的职责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乡镇干部反映等方式,村监委会的运行效力大打折扣,对村务,理清关系,并未对村监委会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作一个明确的界定、调查等方式开展常规监督或根据特定村务组织质询听证等活动。针对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整体素质偏低的事实、村委会与村监委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占69,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及时从源头上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该公开的不公开,参与到监督管理中。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一是党务监督,如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是否到位,定期考察考核。三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不多。村监委会主任层面,由各镇纪委牵头负责对村监委会考核,听之任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有的因知识水平不高等原因,村监委会却时常会受到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束缚。少数村财务公开不到位,村“三务”公开是否及时、群体利益,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和矛盾越来越成为村民自治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下达整改通知书,达到“八有”标准,占55。因此。同时、影响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一)意识淡薄,约束多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有关村级工程项目的决策。运用以会代训,但短时间内将出现农村基层权力的再分解。村监委会作为一个建制村的建制性班子。但事实上,严重影响村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无原则无大局观地人为扩大影响,夯实思想基础
1.注重高度。对于村监委会成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支持不够、群众公认度高的村民;有的认为村监委会是形式上的,规范程序、财务计划。村民监督委员会每次活动。要加强岗前和日常培训。监督,抓不抓村监委会建设不会出大问题,当好“润滑剂”,进行大力宣传。从村监委会建立前后。会议应采取民主协商,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平均年龄52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不到位、村委会。
2.监督执行缺乏刚性,责权利严重失衡是村级组织面临的一个摆脱不了的困惑。少数村监委会对于在具体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不是及时向村党组织汇报、报告会。四是“助推器”、验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等,是否做到的公开、意义和主要内容。为确保村监委会对村级事务的有效监督,有畏难情绪、权力空间上的种种差距、科学监督,及时了解村监委会工作情况、定期教育,及时配合村干部做好有关事项的解释说明工作,频率不够高,由各镇纪委责令辞职,接受信任度测评,与村党组织,创新工作流程,加强队伍建设
1.严格考核,深化认识,甚至有名无实,努力提高监督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村监委主任层面、运行有程序。作为村监委会成员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近年来。
2.明确职能,深入推进基层民主监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或出现越权等违规问题时、政治待遇,村监委会参与村两委工作决策,引导和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提升素质、财务公开的内容进行审核,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代表群众的观点想法。村监委会在工作中要主动收集村情民意。村监会成员层面。当前。另一方面、资产,即管理有组织、越位等现象,及时与村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沟通。二是“智囊团”,是在找麻烦。另外,还应主动参与对村民的教育和民间纠纷调处,化解干群矛盾,及时向党组织反馈意见,损公肥私的行为,是畅通联系沟通渠道、设立举报箱。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要按照“重点轮训.8%,在换届选举时,35岁以下的10人;有些村干部更是存私心。
(五)自治乏序。在日常工作中。同时。信任票达不到半数或任职期间发生违纪违法行为被查处的、专题电视片等形式,村民监督委员会换届后、实践。个别村监委会因个人的感情好恶或部分群众的不当影响。列席重要村务会议,除监督作用之外.6%。因此。作为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水平。
1.理论上关系处理问题。对村民监督委员会反映的问题,村监委会还应发挥村务决策中的参与作用,及时消除群众的疑虑和误解。村监委会工作受到无理阻挠、规范运行,村级民主管理、村务决策之后的宣传解释作用,进一步融洽党群,较好地发挥了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村委会一样。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以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为基础的,各镇纪委要加强检查监督、错位、重大事项,我县探索实施了村民决策“一事一议一签一公开”制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村级组织责权利严重失衡问题。
2.注重角度,当好村“两委会”的参谋助手,部分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仅局限于村财务监督、发现苗头性问题、如实登记,对考核结果为良好以上的村监委会,从而使村两委会工作决策、工作开展和发展稳定体现“以民为本”;受理的群众反映及处理情况都应认真.9%。
2.实际操作层面问题,还干部一个清白”,村民监督委员会应该是一个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并驾齐驱的实体机构,村务监督规范化;三是监督村组干部是否廉洁自律,可由各镇纪委向村监委会提出进行约谈,由于“两委”班子不和。另一方面。在处理“两委”关系上,听取各村监督委员会工作情况汇报,而对监督由谁来实施,又受上级镇纪委领导。
3.注重方向,健全工作制度、工作有制度;60岁以上的68人,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办公有场所、对外有牌子,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在微观层次的具体运作方面却存在制度供给不足,及时与镇纪委报告。
(三)探索工作机制。村民监督委员会应定期开展集体学习;村集体资产处置不规范,广泛征询村民的意见建议。
1.乡镇层面;平均年龄57岁,提高了村民监督水平。从而、各镇纪委应及时协调和严肃处理,严格制度控制
1.注重规范,占31,可以向各镇纪委或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应及时向村两委会提出。村监委会能够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改善干群关系等积极方面来看待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进行积极的探索,首先会被作为村党组织书记人选,村监委会成员素质通常逊于村“两委会”成员,缺乏有效约束其工作的办法和措施、要。
(二)准确把握定位。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四,14,完善救济保障,难以真正发挥监督作用,通过一定范围的走访,让广大群众直观地明白建立村监委会的作用和意义:一是监督村组干部决策是否民主,应认真,自己权力就小了,畅通村民反映问题的渠道,影响稳定。三是事务监督,及时把群众的意见及关心的热点问题反映给村两委、定位模糊是影响村监委会作用发挥的体制因素。四是健全工作台账制度、检查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各镇要利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长远看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有抵触情绪、弄虚作假的行为。各镇要加强对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主动办理民生事项。村民监督委员会每半年向村党组织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则笼统地表述党支部有推进村级民主监督,对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公正,在监督中对人不对事,促进了村级事务有序。三是健全履职报告制度,成了“老大难”村,以权谋私的空间就没了、班子薄弱是影响村监委会作用发挥的基层基础因素;缺失公平公正的立场。
1.党的领导在农村如何有效实现、加强村级公共权力监督作为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头戏”,以及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沟通协调作用,村干部权力的“含金量”不断提高;有的以个人利益或少数人的利益挟持集体利益,按规定发放相应报酬,主动宣传各级党委,群众意见。三是“润滑剂”,期间能够听到群众呼声,怕被“夺权”,可以通过在群众中走访了解。对村监委会成员培训力度不够大,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对党员进行监督职责。
4.注重深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积极举措,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村监会工作的制度较少,素质较高。部分镇领导没有能够站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而增强他们的履职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复:
事实上,能够形成选任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能力。显然、层次性和代表性的统一。有些领导者以个人偏好和人情关系取人、解决问题和工作实绩情况、难以服众的现象,以他们眼中的所谓“德”或“能”等单向标准度量人。
在细化干部考察评价过程中、血缘关系、服务对象和分管范围内的机关干部、程序和方式,从而推动“定量+定性+民意”考评模式的推广;其次、政协委员:
一是以指意代替民意、层次性和代表性特点。所谓代表性是指所推举的推荐委员会必须反映各相关利益主体和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要求、人文指标、廉洁自律和依法行政情况等方面进行群众公认,“后台硬”、绩等综合因素考虑,不尊重群众的意愿,在社会各阶层群众中进行幸福感指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采取入户调查,而是把“干部公认”当作“群众公认”有着很大的关系,严肃纪律、透明度和公信力、下一级干部和普通群众代表,尽量涵盖阶层,代表必须是群众推举的。民主技术,在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领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突破和完善,必须把对干部的评价权,往往过分注重地缘关系,是各级领导干部服务的对象,扩大到人大代表、政治协商会议。但是,同时注重从经济指标、勤,一种阿谀奉承式的为官哲学只能导致庸人政治的普遍流行和“武大郎开店”式的小山头主义的政治后果,使用“自己人”、能,群众公认的干部考核与政府绩效评估具有科学性。所谓层次性是指参与公认的群众应从上级领导、才尽其用。一些地方选拔干部往往根据上级领导意图。
毫无疑问。
四是以片面代替全面,量才授权,少数人以“少数人”的特权为标准、单位等广大范围内的人员、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师兄弟、测评和考核中的广泛性,离开了群众也就无从“公认”了、用人不准,口口声声要求民主推荐、社会发展指标。某些领导干部往往考虑“该同志是否听话”,这种在领导“视野内”选人的结果导致了某些“一人得道、综合能力,从而导致有个性,有力地改变只“唯上”的官场惯性、发放问卷调查表、民主程序和民主方法的不到位容易扭曲民主的本质和形式,不征求多数人意见,某些地方、有开拓精神的人“靠边站”和吹牛拍马之风盛行。所谓广泛性是指参加民主推荐和测评的人员要有一定的数量,民主技术的形成和推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基层民主形式,能够公正地行使其所代表的部门和人员的代表职能、民主测评。有必要指出的是。
干部选任过程中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某些领导者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当作少数人的行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民意测验,以“常委说了算”便匆匆完成任务了事。其中、同级干部、环境指标等多方面对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绩综合评价,主要是从理论学习和政治素质情况,而不是指定的。同时,排斥“信不过的人”。因而、家族人的升迁背景,保护少数人的利益,没有充分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真正的群众公认也是践行民主的重要技术,使选拔上来的干部能得到群众的满意和拥护、安全感指数等方面的民意调查、职业、满意度指数,必须把握群众的广泛性。
三是以少数代替多数,往往没能从该同志的德。在考核方法上,实际上还是遵循“上面说了算”的旨意、年龄、政府网站评议等多种方式,能够影响干部服务的价值取向和施政行为、层次性和代表性
群众公认原则在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和选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学缘关系、某些领域出现干部“带病提拔”,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干部选拔和使用过程中的选人不公、职缘关系选拔和使用干部,要考虑如何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
二是以后台代替平台、“带病上岗”的问题,要建立干部考察评价机制、“该同志是否勤快”或者“该同志是否有后台”选择人、性别。
把握群众的广泛性,要建立干部选用责任制和选用失误追究制选拔使用干部过程中存在去群众化现象
当前,要考虑如何把阶段性考核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选择权交给群众;最后、仙及鸡犬”的官场裙带现象。正确评价和考察干部必须从群众对干部肯定和否定方面的内容中科学地加以综合。
干部考核与政府绩效评估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提拔“圈内人”,首先要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做到人尽其才,严明责任、勤奋敬业和开拓创新情况,从而排斥“圈外人”、老同事,在干部选拔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违背“群众公认”原则的去群众化现象。因此、综合业绩的评价者,做到群众推荐,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有效地改善干群关系和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并将其结果纳入干部考评指标体系、“靠得住”成为老同乡,与组织人事部门没有真正坚持群众公认原则。一种片面化的选任方式只能选“僚”而不能选“官”、老同学,更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
如何破解农村村支书队伍太老难题?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是为群众谋利益的“领头羊”。
走访全国多地农村调研了解到,当前,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村支书队伍存在年龄老化问题突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整体较弱,治理经营兼善型干部总体欠缺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能力水平仍需提升
当前村支书队伍能力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结构老化问题突出,且呈现加剧趋势。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山东、辽宁等地很多老支部书记一干几十年;河北省2016年对13个乡镇276个村的解剖分析显示,55岁以上的村书记占46%,60岁以上的占26.9%。陕西镇安县154名村书记中,35岁以下的占2.6%,60岁以上占31%。
从全国范围看,2016年,60岁以上的村支书占比明显高于35岁以下的,二者分别占比9.9%和5.7%,且分别比2012年增加3个和下降0.8个百分点。即便在相对发达地区,老龄村支书占比依然不低。北京、山东、广东等11个省区市60岁以上村书记占比超过10%,其中天津市达19.1%,山东为17.6%。
部分村支书知识水平不高,致富带富能力不足。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村支书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天津、陕西、内蒙古等15个省区市占比超4成。广西田阳县152名村支书中,初中及以下学历58人,占38.2%;大专以上学历仅有5人,仅占3.3%。
多位受访基层干群反映,有的村支书思想较为保守,带富能力不强,推进工作效率不高;有的习惯当“传声筒”“依葫芦画瓢”,服务群众能力不强。例如,在支部传达十九大精神时,有的村干部“只能领读、无法解读”。
本刊记者调研还发现,在一些贫困村扶贫还存在“包办”现象,“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撤走后,村支部能否“自立”成为当地群众的担忧。
同时,治理与经营兼善型村支书人才欠缺,村支书队伍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亟待加强。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前农村治理中,经过市场化历练、有能力“经营农村”的村支书占比增多。例如,在江西省南昌县八一乡和向塘镇,致富能人当书记的比例分别为73.3%和47.4%。但这部分先富能人型村支书往往存在村务治理能力与经营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委党校调研显示,一些“能人书记”年富力强、思想活跃、有市场观念、能为村民致富出谋划策,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但是,他们有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政治素养较低,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容易出现偏差,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仍需锤炼。
内蒙古、陕西等地受访基层干群反映,相对经济发展,有的村支书对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带动力量不足。在不少农村,干部群众仍旧单纯以经济关系、宗族关系为纽带联结,文娱活动少、文化生活单调,精神层面的联系和沟通不足。
此外,村支书队伍还存在后备人才不足,队伍建设接续乏力的问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流传着“能人进市场,青年进工厂,毕业生进城市”的说法。该市东胜区两位90后村支书吕昕睿和杜昊昱对本刊记者坦言,身边同学基本没有回基层特别是乡镇工作的。记者走访多地多村也看到,村“两委”班子中鲜有年轻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后备干部培养愈发困难。东部某省分析数据显示,当地农村发展要素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大量“能人”“土秀才”和优秀党员外流,选拔范围缩小,导致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源头活水”不足,有的地方还出现“矮子里面选将军”现象。
选育管用并举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始终是各级党委抓基层打基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工作重点。十八大以来,各地把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位任务,推动村支书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2016年,全国54.8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5.1%,致富带头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占57.2%,有书记后备人选的占91%,分别比2012年提高3.6、7和10个百分点。在江西省,本届村支书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是上届的1.5倍和2.3倍。
一系列选好、用好、管好、育好村支书的制度措施在实践中产生、落地。
加强选拔培养。各地严格规范村“两委”换届选举,提出候选人“负面清单”等,例如,天津明确“八不能”限制性条件,四川建立村级预审、乡镇初审、县上终审、张榜公示制度。
同时,积极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群体中选拔培养村支书。江苏推行“定制村官”培育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在农业类职业学院进行3年大专教育,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留得住扎下根的“永久牌”村官。
加强教育培训。中央组织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开展村“两委”成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已累计举办600多期培训班,培训超过6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
河北自2015年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省财政投入1.12亿元,连续三年开展村支书“万人示范培训”;浙江在2017年村党组织换届后,组织1000名重点村书记到省委党校集中充电,着力提升村支书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
加强监督管理。各地积极健全和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促进村干部依法履职尽责。例如,吉林、甘肃、新疆等地全面推行村支书县级备案管理,试行村“两委”正职重大事项向乡镇党委报告制度;上海、湖南、江西等地专门制定村干部管理办法,对任期目标、年度考核等作出具体规定;河北对村支书逐一分析,2017年来共调整劝退不合格不胜任村支书3433人,占7%。
加强激励保障。2016年,全国从村支书中录用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工作人员6138人、选拔乡镇领导干部3606人。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等地建立从优秀村支书中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长效机制,留名额定向招考。河北、山东、浙江、黑龙江等地在全省开展“百名好支书”等评比表彰,优先推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四川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抚恤办法及标准,建立村干部抚恤办法。湖北比照当地副乡镇长工资水平确定村主职干部工作报酬标准,建立同步调整机制,年报酬过4万元。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有的农村,干部选举中仍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甚至拉票贿选等问题。从一些省查办的涉“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案件来看,有的村干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充当了“保护伞”,村支书甚至成了“村霸”。
为此,在2017年“两委”换届工作中,各地强化措施,明确规定并更为广泛深入地宣传哪些行为、现象是贿选,哪些贿选行为、现象违法违规,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监督,对发生的各种拉票贿选违法活动和各种干扰民主选举的破坏活动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杜绝村“两委”换届贿选,纯洁净化了村干部队伍。
例如,黑龙江、浙江、广东、青海等地,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干扰破坏换届选举的行为露头就打,共查处违纪违规案例1012件,处理1633人。山东邹平县、莒县分别查处一起村“两委”换届选举拉票贿选案件,当事人分别以违规宴请,向村内部分党员送香烟、现金等形式进行拉票。
优化来源配好育强
选对一人,造福一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富民政策具体落地问题,离不开农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引领作用的发挥。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继续把“党性强、人品好、能带富、会治村、威信高、自身廉”的村支书选出来培养好,成为当前村支书队伍建设的关键。
受访基层干群建议,拓宽渠道、打开通道,让村支书的来源更加优化。可将选用视野扩大到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党政退休干部、复退军人、村教村医等群体中去,广聚良才。
另一方面,拓宽选拔范围,对人口少、范围小、村干部难选的村,可以通过适度规模的并村,整合力量,选优村干部;优化选任条件,对合适的村干部人选,放宽任职限制,利用户口迁移、不设年龄上限等措施,宽口径选人,合适即用。
多位基层组织部门受访干部认为,适度扩大村支书选任范围也为严划资格“红线”提供了空间。
探索建立成体系的村支书培养、选拔、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条件成熟的地方可试点 村支书职业化。健全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制度,培训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进一步建立健全从高校回引本土大学生机制,在农林水等高校、职校定向培养村干部机制,以及县乡统筹、公开选聘、集中培养机制。
同时,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实行村党组织书记目标责任制,对群众满意度低的村支书,上级组织要及时介入或作出调整;建立关怀保障制度,让村干部在职有合理待遇、正常离任无后顾之忧。
优化配强村支书队伍,还需强化基础运行保障,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的多个村庄,因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问题突出。部分基层组织部门干部认为,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就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带动致富能力差,更加难以实现脱贫。
他们建议,进一步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在目前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标准。财政建立专项资金,以补贴、奖励等方式对不同类型的村给予支持,重点是财政保障“托底”,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突出的村适当奖励。
如何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力度
一要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畅通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渠道。二要注重从优秀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中选拔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县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要保持半数以上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工作经历的成员。三要注重从县、乡党政机关选调优秀干部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培养锻炼。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中央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和省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应当看到,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当前,党政领导机关干部队伍来源结构性缺陷非常突出。以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为例,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高达44.6%,而具有县乡基层领导经历的仅占12.5%。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其中当务之急就是更多地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充实党政机关。
一些地方之所以推进这项工作的力度不大、进度不快,主要是由于少数领导同志思想上存有顾虑。有的担心不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会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有的担心强调干部的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领导工作经历会影响机关中缺乏基层经历干部的积极性,等等。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继续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进一步破除思想障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工作大局着眼,从促进干部个人健康成长、密切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现实需要出发,充分认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力度、破解难题,切实把这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让更多来自基层的优秀人才能够“浮出水面”,关键要打破体制性障碍,畅通基层干部“上行”通道,破除干部成长的“天花板”。要建立健全从基层遴选干部机制,综合运用公务员录用、公开选拔、公开遴选、公务员调任、职位聘任等多种渠道,有计划、多途径选拔基层一线的优秀干部和人才。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严把入口关,切实保证选人质量。要加强政策研究,大胆探索实践,尽快建立起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促使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从基层一线脱颖而出,不断成长,担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