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外交其实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场上,语言就是武器”。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说清楚理由。
- 2、中国道路怎样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难题
- 3、为什么说外交与国际,为什么要动用外交关系救一个人,外交属于什么领域
-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
- 5、求论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不要复制粘贴的
“外交其实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场上,语言就是武器”。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说清楚理由。
错的 外交不是打嘴炮
外交最主要的还是本国经济军事实力 嘴只是用来阐明立场 对别国挑衅的回击用的
你让一个小国找几个骂街厉害的 人大国可能说不过你 但能分分钟灭你的国
弱国无外交 由此可见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中国道路怎样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难题
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
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包含着以下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点:
第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是泛指需要由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完成的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要走的道路;更是特指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为开端、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由不发达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性飞跃为标志的,这样一个带有民族复兴鲜明特征的发展阶段中所要走的根本道路。
第二,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13亿中国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的问题。就是要致力于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发展我们自己。这个任务已经很重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决不需要去威胁任何国家、任何人。当然,在这以后中国发展起来了,仍然要始终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也是列入100年不动摇范畴的。
第三,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特点,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在同国际社会实现互利共赢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把中国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包括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依靠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努力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第四,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对内方针与对外方针相统一,对内和谐与对外和平相统一。就是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外交,也是内政;既是对外宣示与承诺,也是自我约束与规范。第五,中国这条道路的最深刻的根本内涵,就是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同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相交汇中,在不断弘扬自主创新精神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出一条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新的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中国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与庄严承诺。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源于中国核心领导层治国理政科学理念作出的理性选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曾长期遭受外来侵略,更谈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对历史发展的清醒认识和对持久和平的真诚愿望,中国领导人始终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基本的政治理念。在国际交往中,中国积极倡导并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原则;在维护国际安全上,积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等,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对外,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深邃的战略思想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已经体现到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中。
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作出的自觉选择。热爱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始祖孔子,把“和”视为“天下之基,万物之本”。这一思想,表现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就是“布恩信,怀远人”,实现“以德服人”;表现在战争问题上就是“贵和重人,不尚战”。可以讲,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人关于“和”的思想生发得最早、内涵最为丰富、影响最为深远。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发展模式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鲜明地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实际作出的科学选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农村尚有2300万贫困人口,每年需要解决近2400万人就业,有6000多万残疾人需要关爱和帮助,还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当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
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选择。全球化是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对中国而言,全球化意味着现代化加中国化,或者说是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否成功地达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关键一点就是政府驾驭全球化的能力。中国政府对全球化进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从而选择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积极主动而又独立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化进程使国与国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空前增强。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成为民族国家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取决于国与国经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程度。因而,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不仅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也是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平发展道路是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经济社会振兴的必由之路,对中国而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唯一选择。
第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融汇于当今世界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大潮流作出的明智选择。中国通过自己的发展表明,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既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机遇,世界各国也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分享到了中国的发展成果,中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惠、共赢。将中国的发展融汇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潮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在深刻认识时代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将沿着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永远地走下去。
三、正确认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世界意义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这一发展模式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这一发展模式的理念独一无二。纵观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大国的崛起几乎总是与战争扩张如影随形,战争崛起是大国崛起的主要模式、基本道路、通常选择。中国摒弃传统的大国发展模式,选择的是与20世纪大国争霸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是21世纪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承诺,也是开创和平发展新道路的保证。
第二,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中国政府已使大约2.2亿人初步摆脱了贫困,为2205万城市人口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对600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帮助。目前,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1.9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作出了贡献。
第三,这一发展模式的方式独一无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中国不称霸、永远不称霸,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取海外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今天,正因为人类走进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稳定发展事实上也已经有机地融入了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进程,所以中国的和平发展就成了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直接贡献。
第四,这一发展模式对国际共运的贡献独一无二。中国既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一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的有益探索。只要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走成功了,不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说,无疑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巨大贡献。
第五,这一发展模式的影响独一无二。随着中国的发展,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大大增强,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一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战略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和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全世界,尤其对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概括,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当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不对外输出革命、意识形态,也不输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借鉴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同时又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只适合中国国情。所以,在认识论上,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将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绝对化、固定化,否则就会陷入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要打破僵化的“模式论”,对他国模式,该借鉴的要借鉴,当汲取的要汲取,不能横竖挑错,更不能照搬照抄;对本国模式,该坚持的要坚持,当调整的要调整,不能当成普遍适用的模式到处推销,更不能强加于人,这是我们在民族国家发展道路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上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为什么说外交与国际,为什么要动用外交关系救一个人,外交属于什么领域
外交是政治的一种,属于政治领域,政治对外就是外部交往,对内就是治理国家,外部交往有各种规则,派驻使领馆就是其中一种,因为涉及国际利益需要,保障公平正义,促进世界有效运转。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是由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决定的,中国对外政策的特色和风格决定了中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
1、中国外交的特色是由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决定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018年新修订的宪法也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纳入其中,毫不含糊地表明了中国社会制度的特色。
2、中国对外政策的特色和风格决定了中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
在习近平提出中国外交要有特色的讲话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外交的特色就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前的中国外交工作来说,“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扩展资料: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求论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不要复制粘贴的
纯手打 望采纳
论述“一边倒”外交战
1、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是闭关锁国
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里,他宣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联苏抗美”这一战略决策,在冷战二强并立对峙这一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为中国争取了空间和时间,以及足够多的物质支持,在原则、策略和生存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一边倒的方针,明确了新中国的态度,也明确告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继续实行殖民控制的幻想。建国初期,当时任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外交政策的思想,指明我们要在政治上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实行“另起炉灶”的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是对于发展同东西方外交关系都同样适用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这个讲话中,周恩来在阐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同时,还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即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军事、经济以及文化领域中的残余势力清除掉再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我们在首先同民主阵营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还要同西方各国在内的一切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西方国家,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还是要请客的,而且在客未请或请而未来之前,还可以“互通有无”,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外国做买卖。
毛泽东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道:“只要一天它们(指西方国家)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事实上是,中国要同美国等主要国家接触,除了像蒋介石一样,建立那种主仆式的外交关系外,没有别的可能。新中国成立后,在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以及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后不久,就在英国、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瑞士和荷兰等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前提下,分别同这些国家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外交关系,同时还尽最大可能地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关系。
2、联苏还是附美?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并造就了美苏两大世界性霸权。德意日战败,被军事占领或者分成两国,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受到了重创。只有美国因为初期没有卷入战争,左右逢源大发战争财,并且因为独特的地位位置,战火并没有危及到美国的本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经济、军事霸主,不仅获得了日、德、奥等国的军事占领权,而且把它的军事基地建设到了除苏联及东部欧洲以外的世界各国。另一方面,苏联虽然也遭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但他在战时通过各种方式在欧洲获取了不少领土,极大地改善了战略态势,再加上战争中成就的巨大军事力量,使得苏联成为唯一能同美国抗衡的另一强权。战后两国的不断磨擦升级,并经过一系列事件,使得对抗成为冷战—军事,经济的全面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在全世界都径渭分明地分成两个阵营的时候,一个不明势力的第三条路,想左右逢源,而又缺乏足够的实力自保,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加入其中一个阵营。
3、同志加堂兄—中苏的结盟状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开始就以俄国的十月革命为学习目标,它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败后,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后兴起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与苏联结盟,并不完全因为意识形态的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现实国家利益的选择,中国革命的胜利,并不是斯大林所预计和期待的结果,划江而治的中国无疑能使苏联在远东获取最大的利益。斯大林低估了中国共产党及解放军的作战能力,解放战争、中国革命的胜利出乎他的意料。1949年12月,毛泽东开始对莫斯科进行访问,并着手商谈同盟事宜。1950年2月,苏联、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该条约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的条文,但最为引人注的还是这几句:“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努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者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在战争状态时,缔约国一方应给另一方军事及其他援助”。在此条约签订后直到60年代初中苏翻脸的几年间,双方的配合基本默契,基本遵守了这个条约。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无量、低息贷款,并派出大量技术专家帮助中国在东北部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民间的合作也有相当不错的成就,在军事等领域,中国的军事工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国家安全方面,尽管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内部曾有将战争扩大,将战争引向中国本土,但迫于此条约的威力,未敢贸易动手。从缔结条约的战略目标角度来说,一边倒战略的目标是基本实现了的。经历战争创伤的中国,借此机会建立了相对完全的工业体系,在此期间,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为中国保障独立自主、和独立外交争取了足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