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神七神七
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中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据悉,“神七”此次飞天将实现多项技术的重大突破,一是航天员人数将增至3人;二是将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三是在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会择机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本文简称“伴星”),等等。
“伴星”能干什么呢?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这颗“伴星”的任务是用CCD立体相机近距离为在轨飞行的“神七”拍照。届时我们将获得首张中国航天器在轨飞行的三维立体外景照片,该照片以太空为背景,展现“神七”高速运行的独特景致,将成为中华民族飞天的永久性历史见证。
“神七”仅仅是带了一个机器“摄影师”上太空吗?呵呵,当然不是!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数颗小卫星,小卫星技术臻于成熟,“神七”携带“伴星”上太空意义更非同小可。
首先,是小卫星投放手段的变化。以前中国的小卫星都是靠运载火箭发射入轨的;而这次是将小卫星安放在“神七”留轨舱的最前端,当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既可按指令自动弹出飞船,也可由航天员手动“择机”释放,投放方式更灵活,“择机”释放就是可以根据需要想什么时候释放就什么时候释放。
其次,“伴星”可以作为侦察卫星使用。港媒透露,“神七”携带的这颗“伴星”上,装有与“嫦娥一号”类似的CCD立体相机,可以拍摄出高清晰度的地表图像。“伴星”由“神七”择机释放入轨对感兴趣的地表进入拍照侦察。
第三,“伴星”能够成为一种非常可怕的太空武器。它既可以由飞船择机释放,去执行攻击敌太空目标的任务;又是我飞船最得力、最忠实的“保镖”——当敌方对我飞船发起攻击时,我飞船可以适时释放“伴星”,用所携带的武器摧毁敌攻击武器或与之同归于尽。
如何打造人在月球的生存环境?
把家搬到月球去
居住在小小地球上的人类,多么想到无边无际的星空中去遨游。人们看到月亮,幻想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但登月一看,月亮却是一片没有水,也没有空气的荒漠。其他星球的情况,也并不比月球更适于人类生活。
但外星球的恶劣条件,并不能打消人类的雄心壮志。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都在进行实验,研究如何在无水无气的外星创造人类生活的条件。其中名气最大的实验是美国的“生物圈2”号计划。科学家为什么把他们的实验叫“生物圈2”号呢?原因是他们把人类生息的地球环境叫“生物圈1”号,而他们的实验就是要造出第二个地球环境。
美国从1984年起花费了近2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造了这个几乎完全密封的实验基地。这是一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像一个巨大的温室。在这密封的建筑里有碧绿的麦田、地毯似的绿草地、碧波荡漾的鱼塘,还有袖珍的“海洋”,有各种家畜和家禽,也有几排供人居住的房子。
“生物圈2”号实际上就是“大气圈2”号。科学家想一个人在小环境里造出人工大气,在那里有限的氧气和水分可以永远循环使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不借助于生态系统。以氧气为例,人要吸收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却正好相反,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如果使二者达到平衡,人和植物就都能健康生活。当然植物还可供给人类食物,人类又能供给植物肥料,这样,又能达到各自的营养物质的平衡。在这个小大气中,人类呼吸和植物蒸腾都能放出水汽,人的排泄物也有许多水分,这些水分收集和净化后也能重复使用。
但是,人造大气毕竟比不上地球真大气。因为在大气圈里各种物质收支即使有波动,也能互相调剂,最终仍然能达到平衡。但在“生物圈2”号里,则没有这种弹性,一切要计算得十分精确。还是以氧气为例,如果氧气的吸收略多于氧气的放出,要不了多久,里面的人类和其他生物就会感觉缺氧,如不及时调剂,情况就会变得十分严重。而如果相反,吸收略小于放出,那么不要多久,就会出现氧气太多、二氧化碳不足的情况,植物因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健康生长。
而正是对空气成分的控制的失误,导致了“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这个实验进行了1年多之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材料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结果,密封的建筑内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另外,建筑内的植物因大气成分失调而产量下降,养不活建筑内的实验员与牧畜,所以只好提前结束实验。更加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二氧化碳猛增到79%,足以影响人体生理的机能,其中的原因目前尚未查清。
1996年1月1日,哥伦比亚大学接管了“生物圈2”号,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研究仍在继续。
居住舱的各种构想
月球基地居住舱,像地球上的房屋一样是人生活居住的地方,由于月球的特殊环境,它的建造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复杂。随着月球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和扩大,航天员人数越来越多,居住舱的建设任务也越来越重。科学家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设月球基地居住舱的构想。
预制舱
在地球上预先将居住舱制造好,然后用火箭和登月飞船发射到月面。
洞穴和溶洞式居住舱
月球溶洞是火山活动的结果,在溶洞中建造居住舱,能有效防止宇宙辐射的危害。在月面挖洞穴建居住舱,也能有效防止宇宙辐射的危害。
掩埋式居住舱
在月面上开凿一条隧道,在隧道内建设居住舱。当在月球基地附近找不到溶洞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混凝土居住舱
建设居住舱的混凝土,是在月面利用月球岩石生产的。用混凝土建设居住舱的最大好处,就是坚固耐用。
复合材料居住舱
可以在月面直接生产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以制造月球基地居住舱。
金属居住舱
从月球矿石中提炼出铝、铁和钛等金属,然后制成建筑材料,再用这些材料建造居住舱。
充气式大圆球居住舱
1990年,美国提出了一个大型月球基地设计方案,月球基地的居住舱是一个直径16米的大圆球,可供12名航天员在里面生活和工作。
居住舱总容积为2145立方米,可供使用的面积为742平方米。
整个居住舱是一个充气结构,舱壁分2层,内层是一种多层不透气的气囊结构,气囊内可以充气。外层用高强度材料制成,并涂有防热层。居住舱用1米厚的月壤覆盖,作为防辐射屏蔽层。整个舱壁结构和防辐射屏蔽层由12根柱子支撑。居住舱从下到上分为5层:最底层安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一部分作为月球基地的储藏室;第二层为基地实验区;第三层为基地控制区,与气闸舱相通;第四层是航天员工作区;第五层是最上层,为航天员生活区。在居住舱的外边,还有一个货物进出站,由加压舱与居住舱相通,是仪器设备进出居住舱的通道。
日本科学家的奇妙想法
日本科学家打算在月球表面的月壤层上挖一条深约5米的沟,沟内放入一个直径3米的圆筒形加热器,然后在加热器上面盖上厚约2米的月壤。当加热器把月壤加热到1200摄氏度时,月壤就会熔化成玻璃。移开加热器,再进行类似作业,月壤熔化形成的玻璃冷却后,会固结成一个坚固的外壳,壳底留下直径3米的管状空间,也就成了建造月球城的场所。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居住舱,舱内都必须具备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
创造人在月球上的生存条件
氧气、水、食物和循环生态系统是人类在月球生存的基本要素。
在月球基地要营造一个像地球上一样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有与地球上一样的大气压力,有饮用水,有可供呼吸的空气,还有适宜的温度、湿度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月球基地上使用的生命保障系统,也随基地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初期基地的生命保障系统是非再生式的,基地消耗的氧气、水和食物,要依靠地球的补充供应。此后建造的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是再生式的,即月球基地的氧气、水或食物,都要靠密闭循环处理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就地解决。
呼吸与饮用水
虽然月球表面没有水又没有空气,但是月球的岩石里含有很多氧,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用月球岩石制造淡水和氧气的设想。
美国科学家对“阿波罗”飞船取回的月球样品进行了相关研究之后。提出利用月海玄武岩制取氧的工艺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源,在800摄氏度的高温下,先用氢还原月海玄武岩中的钛铁矿获得水,解决了水的问题以后,再通过电解水提取氧气。
据估计,生产1000千克水,大约需要10000千克的钛铁矿。如果开采深度按40厘米计算,相当于开采220平方米的月海区。
最初用作还原剂的氢可从地球上运来,但生产开始后电解水获得的氢可循环使用。
另据计算,一年只需要生产1吨氧气,即可维持月球上10人一年的生存的需要。
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另外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他们设想用甲烷和月球岩石中的硅酸镁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产一氧化碳和氢。然后在温度较低的第二个反应器中,用一氧化碳与更多的氢发生反应,还原成甲烷和水。最后通过电解水制取氧气和氢气;还原的甲烷可以循环使用。用这种方法制取氧气,从理论上说只消耗月壤中的硅酸镁,不消耗参加反应的其他物质,所以几乎有用不完的制氧原料。
根据对“克莱门汀”号和月球勘探者月球探测器发回的探测结果分析,月球上可能存在水冰,并且存储于月球两极撞击坑的永久阴影区内,一些科学家估计月球上水冰的总资源量约66亿吨。一些科学家认为,如果月球确实存在水,人类对月球经过长期开发建设后,也有可能从月球极区提取水。
早期的月球基地的食物由地球供给,但永久月球基地则必须自给自足。
在月球上种庄稼
在南太平洋的某处海底,静静地躺着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残骸,它搭载着一个由保加利亚制造的微型温室。1999年,世界上第一代太空小麦正是在这个仅1平方米大的空间里问世的,从而揭开了在太空种植粮食作物的新纪元。
在太空种植粮食的尝试几乎是和人类探索太空同步开始的,科学家们曾经试图用“阿波罗”飞船从月球带回来的泥土培育植物。从1975年起,每一次前苏联飞船升空,都会带着一个苗床。然而,在天上种地并不像在地面那么简单。美国的地球生态学家杰伊·斯基尔斯说,失重会影响植物根系向下生长;不同的光照条件和空气分也会干扰植物的成长;没有了昆虫,授粉也无法进行。
尽管人类曾经在非粮食类作物的试验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真正在太空种植粮食获得成功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聘请保加利亚为其建造了搭载“和平”号上的实验用温室之后。到了90年代初,航天员成功地在这个40厘米高的温室里种出了莴苣和萝卜。从1995年开始,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们尝试种植小麦。4年后,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999年收获了第一代太空小麦。
第一代508粒太空小麦收获后被再次播种,并在当年结出了第二代太空小麦,每一粒都有第一代的2倍大。科学家们认为,太空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病性。他们将研究粮食在太空中的其他用途,使其在人类太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发挥作用,最终帮助人类实现向其他星球移民的宏伟计划。
国际空间站升空后,美国和俄罗斯的专家又开始了空间植物研究。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作物实验装置里,航天员栽种过豌豆和日本洋白菜,其中豌豆种植实验已成功收获了4次。从2004年11月开始,国际空间站上第10长期考察组成员——俄罗斯航天员萨利占·沙里波夫和美国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在国际空间站上栽培日本洋白菜、水萝卜和第四代豌豆;2005年他们的接班人继续照料所种的萝卜。这些研究将帮助确定最佳的土壤成分和研制可以用于更大太空温室的工艺,其中包括可在行星间飞船中使用的温室和月球基地上的大型温室。
在太空失重条件下,植物种子发芽率更高,生长更快近几年来,科学家空间站上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学试验证明在太空失重条件下,植物种子的发芽率更高,生长更快,开花或抽穗时间更早。也对一些动物进行了试验。
在空间站里果蝇能像在地球上一样交配、产卵、繁殖后代;蜜蜂会筑巢,蜂王照样生儿育女。科学家们还在空间站采用“营养液”,对培育农作物进行了不少实验研究。
月壤中有农作物所需的多种元素,但缺乏氮、锌、硼等农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
科学家们设想在月球上培育粮食和蔬菜,首先要建造由特殊材料构成的月球温室,其次要有人造阳光,另外还要使用含有钾和钙等成分的特殊液体养料,先在基地内进行试验。然后扩大规模,科学家还在研究用化学物理方法合成氨基酸,如培养蛋白质较高的小球藻,来制备航天员食品。食物在月球上是可以解决的。
循环生态系统
建设永久性月球基地、月球工厂或月球村,需要解决封闭循环生态系统问题,以便能够提供给人体长期所需的食物、水和空气,并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学家在国际空间站的实验表明。在发光二极管的光照下,植物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人可以吸入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条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又将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碳水化合物可作为人的食品。同时,人类排泄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形成降解物,其中的养分可供植物生长,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人造的“小生物圈”,为建立密闭的循环生态系统提供条件。
人类在月球上的生活是可能想象的
王绶琯,天文学家。1923年1月15日生于福建福州。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等职。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也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93年,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绶琯星”,以示对这位中国天文学者的尊敬。
以下是王缓琯院士关于人类登月的答问。
问题:奔月是神话吗?
王绶琯:20世纪的天文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人类第一次能够用完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宇宙从大约120亿年前诞生一直演变到我们今日所见的大千世界的历程。这一方面得力于20世纪中期各种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往天文观测凭借的望远镜,虽然威力愈来愈大,但观测所及仅限于天文目标发来的光(人的眼睛能反应的“可见光”)所带到的信息,而20世纪中叶射电天文手段的成熟,使日常观测范围延伸到了天体的无线电波;到了后叶,借助于航天技术,空间天文手段的发展已使包括红外射线、紫外射线、X射线、γ射线的各种天文信息尽收眼底;目前,各种天文手段上投资数亿的设备已在陆续投入观测工作;人们可以期待这几十年里新一代的天文设备将到月亮上安居。奔月将不再是神话传说,月宫里的嫦娥将不再寂寞。
宇宙之大,天体之微弱与繁多,使天文观测手段的发展举足轻重。但是历史上天文学科的前进总是靠观测和理论“两条腿走路”的。20世纪天文学的理论进展得益于它的前沿研究与同时代物理学前沿的交叉和融合。最重要的是恒星演化理论形成时与当时的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结合以及“大爆炸宇宙学”(一种说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的理论)与广义相对论和高能物理的结合。这些理论解释了观测结果,提出预测、向观测挑战并接受观测的挑战。
问题:“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已经被世界公认了吗?现在对于宇宙到底有多少有定论吗?王绶琯:“大爆炸宇宙学”的实测根据是哈勃1929年发现的远方的星系都在退行(朝离开我们的方向飞驰),而距离我们越远的退行越快的现象。这可以用宇宙在膨胀来解释。理论上,“膨胀宇宙”得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支持。认定了宇宙在膨胀,就可以认定它在开始膨胀时是一个密集的小点,并可以认定是一次“大爆炸”启动了膨胀。
问题:有外国的媒体报道说,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微生物的生命力极强,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们完全有可能在外太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因此,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大胆的猜测,在地球之外有所谓的“外星人”的存在,或是更高级的太空生命的存在?王绶琯:在科学界有这样一个合理的思想,就是说在地球之外还有许多和地球类似的行星,拥有和地球类似的环境,有生命体的存在并慢慢滋生,慢慢演化。一个老问题是,最原始的生命物质究竟是地球上自己产生的还是从外界掉下来的流星或彗星上携带来的,天文学上几十年来一直在观测宇宙空间中云块和一些星体的外层来寻找复杂的分子,这方面的进展使科学家期望能够发现更复杂的、比如说氨基酸之类的分子,虽然现在还没有找到。另一方面,20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个早期地球的环境,把一些“原料”放在一起,在紫外线照射下形成一些可能用作生命的原材料物质。这样种种类型的课题都值得探索。目前对于在空间中形成低级的生命原材料的探讨当然是值得注意的。
至于地球之外的外星人问题,我们现在能想象的高级生命最好是在和地球相似的行星上找。我们的银河系范围大约在10万光年,含数以千亿计的恒星。如果我们设想若干万个恒星中有一个带有一颗与地球相似的行星,而上万个这样的行星中有一个存在着高度文明的生命,这种假设应当说不算离奇!不过所有的恒星离我们都很远,最近的也有4光年,要想和它们周围的行星上的智慧生物沟通是很困难的。假设我们向一颗离我们1000光年的行星发一封电报,电报的往返就要2000年!如果从那边派一个飞行物到地球访问我们,即使用5倍光速的推进器也需要2000年才能到达。何况从那边看我们是我们这里1000年前的情况,只不过是无数个极暗的天体中的一个。
问题:报纸上常常说哪儿又发现了什么不明飞行物之类的东西,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件的?王绶琯:这些东西人们看到了我都可以肯定。但是方才说过,说它们是从外星来是不可能的,我个人甚至不主张把这种设想放进科幻小说里边,提得太多了往往会误导人们以为真的有这样的东西。我觉得给它们这个“不明飞行物”的名字起得非常好,“不明飞行物”完全可以存在,因为“不明”,就应当研究,研究出来了再下结论。过去有的“不明飞行物”其实是气球之类常见的东西。我们鼓励大家在看到这样的东西的时候尽量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来研究到底是什么。
问题:人类的登月计划的实现起到了什么作用?王绶琯:很早以前人类就有这样的愿望,幻想能登上月球看一看。美国“阿波罗”登月实现以后,人类第一次到月球上走了走,并采了一些样本回来。下一步的计划当是较大规模地在月球上逗留。我想,既然现在科学技术把人送到太空去生活个一两百天都可以,那我们也可以想象将来能在月球上搭一个大舱,去那儿工作。当然,说到更远一些,还可以到那里度长假,休息几天。目前的登月计划主要是做科学探索,你要是等到几百年以后,可能就会变成经常去月球旅游了。去年一项研究认为月球上有可能有大量的水,这是很关键的,解决了水的问题,人类在月球上的生活是可以想象的。我们国家也在进行非常认真的研究,也有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队伍在做努力。
问题:世界上的登月计划进行到哪一步了?王绶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过在月球上的着陆。现在难的是做成一些大项目,比如需要搬家什么的,成本非常高昂。如果想在月亮上做一个天文观测台,放一个大的望远镜上去就得去一次,如果这个天文台需要放五架望远镜的话就得上去5次,没有巨大的投资是做不成的。每个国家都可以有登月球计划,做各种研究。当然这也表现了一个国家航天技术上的水平。
知识点
“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是前苏联的第3代空间站,亦为世界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站上长期有人工作。“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51.6度,轨道高度300~400千米。自发射后除3次短期无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员生活和工作。
“和平”号空间站原设计寿命5年,到1999年它已在轨工作了12年多,除俄罗斯的航天员外,还接待了其他国家和组织的航天员,他们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和平”号设备老化,加之前苏联资金匮乏,从1999年8月28日起,和平号进入无人自动飞行状态,准备最终坠入大气层焚毁,完成其历史使命。
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截止2020年6月,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
1、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后,人类探月新成就
2019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这也意味着我们距离那个伟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然而,由于地球对月球的潮汐锁定作用,人类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面(绝大部分),也无法派遣探测器着陆那里一探究竟。
2、隼鸟二号和冥王,小行星探测再下一城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最神秘的星体之一,它们数量众多,也埋藏着太阳系最久远最深层次的秘密。此前人类仅有日本隼鸟号在经历了7年(2003-2010)时间、飞行60亿千米后才从小行星25143“糸川”上取得一些样本。
3、北斗继续爆发,又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组网完毕
卫星导航系统有三种建设逻辑:全球覆盖要靠中圆轨道(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低纬度区域覆盖靠地球静止轨道(印度IRNSS),区域增强系统靠倾斜同步轨道(日本QZSS)。
扩展资料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京时间19日晚22时0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7、38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13、14颗组网卫星。在这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上,还首次装载了国际搜救组织标准设备,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2019年5月1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航天事业
世博后如何应用呢?不会都拆除吧?好可惜呀!
我也觉得很可惜啊!但是土地紧张,没办法。
据人民论坛消息,世博场馆拆除后1/3留作绿地。报道称世博场馆拆除后的利用大概分为:三分之一用于建设公共设施,“一轴四馆”是保留的,中国馆会建设成博物馆;三分之一留作城市的绿地;三分之一用于商业的开发,绝不会用作富人住宅。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陈宇飞、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和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三位专家,从各个角度讲解了世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民众关心的“浪费问题”。文章称,在申请世博的时候,主办方就和世界博览局有一个协议,约定在博览会结束后拆除一些场馆。当然也会尊重参展方的意见,比如阿联酋想把自己的展馆带回国,改造成一个博物馆。民众关注的浪费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场馆建设的费用只占总费用很小的部分。拿日本馆来说,整个日本馆的投入是20亿日元,不是很大。如果把所有的场馆都保留下来难度很大,如果要保留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个是外国场馆同意送给中国,另外是中国要向博览局支付费用。
相关阅读:
世博局否认保留5个外国“最美馆”拆除是惯例
上海世博会开幕近一周来,游客收获颇丰,不但可以欣赏多元的各国文化,还可以选购海宝等畅销的纪念品。
世博会开园以来,美轮美奂又各具特色的外国展馆博得游客们的由衷喜爱。当得知按照世博会历届惯例,这些展馆将在世博会结束后陆续拆除时,不少观众深感惋惜。上海世博会主办方昨日表示,目前尚无遴选5个展馆永久保留的相关计划。按照世博局官方此前公布的消息,世博园将永久性保留“一轴四馆”五个标志性建筑,即“ 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等。
■各方说法
上海博物馆馆长:保留5个最美馆只是民间说法
昨日,南方日报记者就“世博结束后自建馆是否会有保留”这一问题,向上海市文广局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求证。陈燮君说:“评选5个最受欢迎的自建馆作为永久保留馆”只是民间说法。至于最终会保留什么馆,上海市政府下一步将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
“我所知道的是,世博会博物馆将会被永久保留,城市足迹馆将会被拆除。”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和总策划师,陈燮君表示,他能确定的只是自己具体负责筹建的这两个展馆的去留。
德国馆总代表:
离开世博会展馆无意义
德国馆总代表迪特马尔·施米茨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筹备之初, 各展馆已经被要求在世博会结束之后拆除,按照“世博后计划”,这片世博会用地可能会用来建设绿化工程。
施米茨说:“对于一个场馆来说,没有展品、没有内容、没有世博会气氛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世博会的6个月已经足够长了,这些建筑都并不是为了永存保留而设计的,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它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施米茨介绍,他们用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建造德国馆,使用的1200吨钢材将在世博会结束之后熔铸再造,实现再利用;展品将被归还给各自所属的公司。就连覆盖在德国馆表层的膜,都可以回收用来制作雨伞、防晒装置或是袋子。
沙特王子:
“月亮船”去向未定
世博会开园当天,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还没有决定沙特馆的去向。自试运营到开园以来,传言造价超过10亿元的沙特馆一直高居热门馆前列,深受观众“追捧”。
英国馆项目新闻发言人:
26万颗种子留中国
英国馆项目新闻发言人凯瑟琳·狄更森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世博会结束后,英国馆将留在中国异地安置,而那些包含了26万粒种子的亚克力杆将被赠送给中国不同的机构,还有部分会保留在世博园内。
“这是英国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而英国馆的种子也代表中国与英国的友谊生根发芽、长存。”狄更森说。
■历届惯例
外国自建馆会后拆除
对于展馆在世博会之后拆除的做法,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解释道,这是历届世博会的惯例。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此前曾公开表示,从世博会159年的历史经验来看,保持原样会给主办国带来很大负担,不仅后期需要资金维护,原有地块也无法重新开发,所以依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则,世博会上的外国自建馆属于临时场馆,一般在会后拆除。
据了解,此前就能否保留场馆,上海世博局也曾和国际展览局商量。但对方表示, 如果本次世博会保留大量外国馆,将对以后的主办方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家可能没有这么多的土地。
而由于不少外国馆的建造设计都是按照临时性标准设计和建造的,在设计前就考虑到拆除后材料的重复使用或直接降解,因此建筑从临时性变成永久性,质量安全如何解决也是个大难题。
最能说明世博展馆全部拆除的典型案例是2005年爱知世博会。在最初的选址时, 爱知世博会借用了当地的青少年培训基地,借用条件是世博会结束后原样奉还。于是爱知世博会在结束之后可谓片瓦不留,完全恢复了一片绿地。
而有保留意义的临时性展馆在会后被迁建保留也早有先例,比如1851年的水晶宫 ,因为反响不错,世博会后即移至伦敦南部的西得汉姆。此外,一些标志性建筑也被留了下来,比如埃菲尔铁塔、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大阪世博会的太阳塔。
俄罗斯馆:儿童心中的理想城市
“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昨日,俄罗斯馆馆长阿历山大· 克留耶夫在向南方日报等媒体介绍童话般的展馆时,引用了俄罗斯作家诺索夫的作品《小无知历险记》中的这句话。俄罗斯馆堪称一座世博园内的儿童乐园,主题便是“ 儿童眼中的未来世界”。
据了解,这也是俄罗斯继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之后重新拥有自己建造的展馆。
世博园里的儿童乐园
12座形态各异的白色塔楼高20米,上部是红色的镂空图案,顶端还镶有金色“花边”;塔楼中央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步入其中,五色斑斓的花朵、巨柱、水帘和数不清的童真笑脸扑面而来,仿佛走进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童话世界。这就是记者眼中的上海世博会俄罗斯馆。
展馆主题源自科幻童话《小无知历险记》中创造的花城:“在一座童话城市里住着一些小矮子,每个小矮子的身量都像小黄瓜那么高。他们的城市非常漂亮,栋栋房子的四周都长着鲜花,而这座城市本身就叫作花城。”这也成为俄罗斯馆的理念—— —展现儿童对理想城市的无限憧憬。
俄罗斯馆中心的展区分作3层,底层是花朵城,第二层是太阳城,第三层是月亮城, 分别对应着《小无知历险记》中小无知曾经游览过的3个梦幻王国。记者在底层看到 ,这里摆满了各种造型奇特的城市模型,据介绍,这些模型的原型出自俄罗斯儿童之手。俄罗斯在为参展做准备时,举行了一次题为“我眼中的最佳城市”的全俄儿童绘画大赛,其中的优秀作品被制成模型展出。
“吸引儿童的城市就是最好的城市,如果孩子感到幸福,那很多人也会喜欢的。因为我们都是从孩童成长起来的。”克留耶夫道出了其中奥妙。
俄罗斯馆内部布展设计师鲍里斯·克拉斯诺夫则说:“我们俄罗斯人有一句俗语 ,要在娱乐的同时进行学习。我们希望以一种童话的方式对人类的现状与未来进行非常严肃的思考。”
俄儿童或来世博园过节
克留耶夫还表示,“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俄罗斯馆正计划邀请国内竞赛获奖儿童代表来到世博园,与中国儿童一起庆祝节日。同时,莫斯科的教育专家也将通过视频连线,与中国的教育专家共同探讨有关儿童发展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此外还有俄罗斯儿童手工艺专家的作品展示。
18年后再造自建馆
据了解,俄罗斯馆是上海世博会上49个外国自建馆之一,在此之前,俄罗斯建造自建馆最近的一次要追溯到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上。
对此,克留耶夫表示,俄罗斯造自建馆是想让上海人民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俄罗斯文化。
克拉斯诺夫则向参观者热情地发出了邀请,他说:“我想在世博会上,每一个参展国的意图都是表现出它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表现出这个民族特有的一些东西,展示具体的物品并不是关键所在,因为具体的物品一个展馆再大也无法装下整个俄罗斯。最主要的还是这个民族对问题的理解和他们的价值观与理念。”
相关
中俄二战老兵在
俄罗斯馆连线对话
据新华社电6日在上海世博会俄罗斯馆,中俄两国三位分别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的老人,借助现代视频手段,展开了一次跨越空间的对话。
叶尚志1919年出生在安徽安庆,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并于当年加入八路军。他坐在俄罗斯馆的会议室里,挥动着双手,坚定地说:“二战胜利是扭转世界历史车轮的一场决定性胜利。”
在电视屏幕的另一端,在莫斯科演播室的85岁的伊万·马尔登努什科说:“我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见到我们的中国朋友、我们的同志。”
另一位中国抗日战争老兵卢长鹤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列宁说过:‘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中俄二战老兵连线对话,是世博会俄罗斯馆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举行的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南非馆:
昨日揭神秘面纱
经过两天的试运行之后,南非国家馆于终于在昨日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隆重举行开馆仪式。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部长迈特·恩科阿纳·马沙巴内等出席开馆仪式。
以“一个现代经济大国的崛起,时机到了”为主题,南非馆以世界杯、城市发展改造贫穷、旅游业与自然资源、科技发展等为主要展示内容,向世界展示南非独特的传统文化与各大城市的活力以及南非新民主政府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南非外长马沙巴内表示,南非国家馆将展示南非通过创新和科技改善城市生活, 改造贫穷,使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紧密联系。另外,吸引中国和其他国家来南非投资也是南非馆展示的另一项重点内容。据了解,7至8月期间,南非馆将通过介绍南非的一些支柱产业和现代经济概况,阐释南非向着“现代经济大国”崛起的时机已到。
随后李肇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非常高兴出席今天南非馆的开馆仪式 ,他对南非馆的开馆表示热烈祝贺。
仪式结束以后,在热闹的非洲广场,南非的艺术家们给观众上演了一场独具一格、活力四射的歌舞表演。
以色列馆:
小处浓缩大智慧
据新华社电5月6日是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日。在世博园的亚洲馆区,以色列馆占地面积不过一千多平方米。与周边宏伟的“东方之冠”中国馆、“月亮宝船”沙特馆相比,以色列馆显得小巧精致。
“小”不仅体现在以色列馆的外观上,也体现在它的内涵。
遨游人体小“胶囊”
如一粒胶囊大小的内窥镜,是以色列馆的明星展品,它长26毫米、直径11毫米、重约4克。
“这是台迷你照相机,每次闪光都会在人体肠道内拍摄数张照片。它还可把拍摄画面实时传输到数据接收器,随后在电脑上播放,”以色列基文影像公司首席运营官凯文·鲁比说。
患者吞服后,胶囊随着胃肠肌肉运动沿消化方向运行,把图像传至患者系于腰间的数据传输装置。此前,医生为检查患者肠胃需把长达数米的内窥镜装置插入患者体内。
奶牛冷暖“铁蹄”知
另一家以色列公司的“小”技术则改变了奶牛饲养这一古老行业的面貌。这就是世界畜牧业中正在迅速推广的阿菲金“智能铁蹄”系统。它可以作为奶牛的“身份证”,把数据传输至电脑后借助分析软件显示奶牛的健康状况和是否处于发情期。之前,奶农只能根据经验判断奶牛状态。
以色列馆还介绍了节水滴灌技术、从植物中提取柴油的生物能源技术、海水淡化系统和即将用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转播的先进通信卫星。这些巧妙的创意究竟如何而来?
基文影像公司首席执行官沙米尔认为,以色列非常注重市场,以各种新发明和新技术满足市场需求。
创新优势还来自于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科研领域人才的储备以及对教育的重视。以色列驻上海副总领事蓝天铭说,以色列的教育机构鼓励学生从小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同时鼓励他们想问题时“跳出条条框框”。
中外宇航员的名字有哪些?
1.艾伦·谢泼德
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1923年11月18日—1998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德里,美国宇航员,1961年5月5日乘坐“自由7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是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艾伦·谢泼德是美国水星计划的第一批宇航员,执行自由7号时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并收到美国总统肯尼迪接见。曾获得过包括国会太空荣誉奖章、航空航天局杰出服务奖章、航空航天局优异成就奖章在内的许多奖章。克林顿总统称赞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宇航员之一”。
2.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1934年3月9日-1968年3月27日),苏联航天员,苏联英雄,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也是第一个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加加林生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区的克卢希诺镇一个集体农庄庄员家庭,白俄罗斯人。1955年从萨拉托夫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参军。1957年在契卡洛夫第一军事航空飞行员学校结业,成为红旗北方舰队航空兵歼击机飞行员,同年与瓦莲京娜结婚。1960年被选为航天员,加入苏联共产党。1968年3月27日因飞机失事遇难,但具体死因仍众说纷纭。
3.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1930年8月5日-2012年8月25日),美国宇航员、试飞员、海军飞行员以及大学教授。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服役时,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时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个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成员,而其搭档巴兹·奥尔德林也成为了第二位及登上月球后安全返回及踏上地球的第一人,两人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两个半小时。阿姆斯特朗的首次太空任务是双子星座8号,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大卫·斯科特执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轨道对接。
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在执行他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任务阿波罗11号时,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4.杨利伟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8年1月25日,同其他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5.王赣骏
王赣骏(Taylor Wang),男,祖籍江苏盐城,1940年6月16日出生于江西,美国宇航员,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华人,现任美国范德堡大学教授。1985年4月29日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2012年3月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利伟
百度百科-阿姆斯特朗
百度百科-艾伦·谢泼德
百度百科-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百度百科-王赣骏